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音学 >

影响汉语语音演变的几个因素(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古汉语研究》 蒋冀骋 参加讨论

    再如,-m韵尾的消失是从唇音声母开始的,由于唇音声母与韵尾-m发音部位相同,发音为唇,收音也为唇,动作重复,增加了所在音节发音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下一音节的发音。而汉语的音节中,相对于韵尾而言,声母在音的响度上是强势的,强势的声母迫使韵尾-m变成了发音方法相同的-n。这是声母对韵母的影响。
    还如浊音清化的先后,与声调的平仄有关。
    有平声先变化者,也有仄声先变化者。平声先清化、仄声后清化者,有唐五代西北方音。罗常培先生研究的反映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大乘中宗见解》示了这种变化。《大乘中宗见解》的汉藏对音中浊音清化比较彻底,但仍有少数字保留全浊音,保留全浊音者绝大部分是仄声字,只有个别字是平声字。下面是罗书所列《大乘中宗见解》中仍读全浊音的字,共12个:
    
    罗先生说:“全浊声母只有在《大乘中宗见解》里除去定母的仄声以外已然大部分变成次清。”实际上除定母外,还有並母、澄母和禅母的字。而且“凡”和“禅”还是平声字(“禅”在《广韵》有二音,一为平声市连切,训静也;一为去声时战切,训封禅,禅让,传授。如果“禅”取时战切,则只有“凡”字)。任何规律都有例外,音译取其近似,出现这种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不影响规律的成立。
    宋代祝泌《皇极经世解起数诀》中的语音材料也是平声浊音先清化。此书列了一个“一百五十二音入卦表”,表中将全浊音字既列入清音,又列入浊音,列入清音者大体是平声字,列入浊音者大多是仄声字,这说明,祝氏的年代,送气浊音的平声字已经进一步变为清音,仄声字仍保持读不送气的浊音不变。如:浊音平声“旁、同、曹”在此表中列入“开清”,而浊音仄声的“卜、步、兑”则仍列入浊音,浊音平声“排、覃、崇”列入“发清”,浊音仄声“白、大、宅”则仍列入浊音,浊音平声“平、田、全”列入“收清”,浊音仄声“ 、弟、呈”则仍列入浊音,浊音平声“瓶虯”列入“闭清”,浊音仄声“鼻揆”则仍列入浊音。(参加李新魁1993:188-189)
    应该指出,祝书列于平声的浊音字一定是清化的结果,而那些列于浊音的清音字则未必是清音浊化的结果。出现清音列于浊的原因可能是李新魁先生说的是从不同的发音部位出发来定清浊的,如以帮母的“百”为“法”之浊,知母的“卓”为“丹”之浊,彻母的“坼”为“贪”之浊,庄母的“庄”为“哉”之浊,初母的“叉”为“采”之浊,他如以“丙、中、丑、震、尺、必”等清音字为浊音,或为帮母字,或为知、彻母字,或为章、昌母字,或为帮母字,除了端组字外,几乎各组都有这类情况。
    现代方言也有浊音平声先清化,仄声后清化的现象:
    吴语上饶方言的浊声母中,阳平读清音,阳上、阳去、阳入仍读浊音。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