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李毅.隐喻能力与概念流利[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6):4-6.11. [17]廖美珍.隐喻语篇组织功能研究——标题与正文之间的组织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177-183. [18]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11-19. [19]刘冰泉,张磊.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J].中国翻译,200994):71-75. [20]刘承宇.语法隐喻的文体价值[J].现代外语,2003(2):121-127. [21]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2007(6):47-51. [22]刘宇红.家用电风扇速度标示的非言语隐喻研究[J].外国语,2011(3):62-66. [23]刘正光.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5-29. [24]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1):62-70. [25]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2009(1):44-50. [26]马清华.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267-273. [27]穆诗雄.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51-53,59. [28]任绍曾.概念隐喻及其语篇体现——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17-21. [29]石磊,刘振前.隐喻能力研究:现状与问题[J].外国语,2010(3):10-16. [30]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253-260. [31]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98-106. [32]孙亚.基于语料库工具Wmatrix的隐喻研究[J].外语教学,2012(3):7-11. [33]谭业升.论小说翻译中的隐喻连贯——以火的隐喻翻译为例[J].外语教学,2007(6):81-84. [34]唐树华,孙序,陈玉梅.基于语料库的常规隐喻概念投射路径对比与翻译处理研究[J].外语教学,2011(1):108-112. [35]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J].外国语,2001(3):3743. [36]王斌.隐喻系统的整合翻译[J].中国翻译,2002(2):24-28. [37]王凤.言与非言的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3(2):12-16. [38]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外语教学,2004(6):9-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