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相同借用方式对英汉语言系统的不同影响(2)

http://www.newdu.com 2018-05-16 华语桥 方欣欣 参加讨论

    二、借用对书写形式的不同影响
    从历时角度观察,一段时期内人们的书写习惯会影响人们的言语表达。人们的言语形式,哪怕是不规范的话语,其强大的生命力有时可以影响书面的规则系统。“戛纳”,我们都读成gānà,随着戛纳(Canus)电影节为中国观众所日益熟悉,gānà的发音也深入人心。但在现代汉语中,“戛”要读成舌面音“jiá”音,《现代汉语词典》中也只注有这一个读音。而“gā”音是“戛”字的古音,即“戛,古黠切”,因此在古代汉语中读作舌根音。不知道是译者特意取了“戛”字的古音,还是大家以讹传讹,反正是与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不相协调。香港早先译作“康城”,无论从音从意的角度,其实都挺不错,不知为何大陆媒体要使用“戛纳”?也不知以后字典是否得把gā音增加进“戛”字条中?
    按照鲁川先生的观点[3],在语言的记忆网络中,每个“节点” (node)贮存着一个“语位”,节点之间的“有向弧”(directional arc)连接着相关的固定搭配。随着新事物的激增,新词新语不断出现,言语的变化在语言的记录形式上有所反映;反过来,语言的书写形式有时也会影响人们的话语表达。英语的记忆网络通过不断增加新词“节点”来补充词库;而汉语基本上不需要增加新的“节点”,而只在原有的“节点”之间增加新的“有向弧”就可以了。因此,字母文字常常创造新的节点,反映在书面书写形式上就是新词的不断出现。甚至还有更有趣的现象,人们为了图省事,连连字符都要省去。
    美国英语的书写中就出现了省去连字符(hyphen)的趋势,甚至在可能产生歧义的情况下也可能省去,例如:
    化学专业术语:per-iodic “高碘的”和un-ionized“不电离的”。在per-iodic中,per-表示“超过”,iodic表示“碘的”;在un-ionized中,un-表示“不”,ionized表示“电离的”。可是现在的美国英语中把这两个连字符都给省去了,变成了“periodic”“unionized”,而“periodic”是period(周期)的形容词变化形式,意为“周期的,循环的”;“unionized”是union(统一,联合组织)的动词变化形式,意思是“统一的,成立联合组织的,成立工会的”。如果按照词汇演变的轨迹来预测,表示“高碘的”和“不电离的”的这两个复合词(compound)将可能逐渐演变成一个单一的词(word),到那时,非专业人士大概不清楚为什么periodic既表示“高碘的”又表示“周期的”;大部分人也不会明白“不电离的”和“统一的,成立联合组织的”这两个意思为什么用一个词unionized表示。可见,小小的书写上的省略就可能使得本来清晰易懂的一个复合词完全消失。
    其实汉语也有这样的情况。人们在网上聊天时或者通信时常常把“东西”写成“东东”,例如: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也是这次压轴的好东东,一定要看看哦!(《黄金时代》1999年第8期)
    事实上,笔者和朋友之间的通信也常常使用“东东”一词,这是因为一般人利用键盘输入汉字采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因此直接敲入两个“d”字母显然要比敲入“d”和“x”两个字母简便快捷得多。最初这个词先是在网上流行开来,继而开始影响人们的言语表达,如今似乎已经成了年轻人的一种话语习惯。网上还有很多其他书写的习惯,例如JJ表示“姐姐”,MM表示“美眉”,还有大量字母词的出现等,都潜移默化地开始影响人们的话语。
    三、借用对词语用法的影响:以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间的借用为例
    我们前面谈到,外来词汇可能“战胜”本族词汇而在本族词汇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句法结构一般不会轻易受源语言影响而改变很多。因此,从词汇角度看,借用现象会给话语带来某种意义上的不稳定性(instability)。外来词往往比本族固有词汇要“善变”得多;由于它们与众不同的特性,往往很难在一开始就确切地给它们定义或分类。特别是在有曲折变化的语言中,某个借词的性、数、格等特征确是不易立刻归类。一旦把这一单词归入某一语法类别,这一外来词的语法特征就可以得到强化,从而为它将来增强组合能力、增加能产性等打下基础;而有时这种强化又会带来本族语言这一语法类别的特性的弱化。
    如果说同讲英语的国家之间,反映在语言的书写形式上似乎没什么大的差异,那么彼此的话语表达一定各具特色。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除去语音上的巨大差异外,词法句法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同。而且,它们之间也有借用现象发生。以下的例子就是美国英语对英国英语话语表达的影响。
    Hopefully这个词,在英国英语中本来的意思是full of hope(有前途的,充满希望的),但在美国英语中的意思是it is to be hoped(但愿)。可如今,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把 hopefully用作句中副词,表示it is to be hoped(但愿)的意思,这个用法是从美国英语中借来的,这说明英国英语中的hopefully这个词或者是增加了一个新的义项,或者是有了个词形相同的新的借词。反映在人们的话语,例如:
    (1)Hopefully the measures will be adopted.(但愿这些措施能被采用)
    (2)I will see you tomorrow, hopefully.(但愿明天能见到你)
    从这个用法一在英国开始出现时起,很多专家就表示并不接受这一用法,其中包括用法专题小组(Usage Panel)的大多数成员[4]。在句中充当副词用法的hopefully有时会出现歧义。例如下面这句话:
    Hopefully, the company has launched a new venture.
    (字面意思:充满希望地/有希望地,公司已经创办了一个新企业。)
    hopefully一词既可以解释为记述说话者的观点,也可以理解为句中主语的观点。这种歧义可以通过调换副词的位置或选择另一种说法来解决。例如,调换副词位置,可以说成:
    The company has launched the new venture hopefully.
    (公司已经满怀希望地创办了一个新企业。)
    或者选择另一种说法:
    One may hope that the company has launched the new venture.
    (人们希望这个公司已经创办了一个新企业。)
    尽管 hopefully的这一用法在30年前首次通用的时候仅是个流行用法,但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它早已失去了“外来”的味道,其用法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屡经证实的对这一用法的接受反映了对其实用性的普遍默认;而且也不存在其他的能完全替代它的词语。例如:
    (1)Hopefully, the treaty will be ratified.(但愿条约能被批准。)
    (2)I hope/We hope/It is hoped the treaty will be ratified.
    (我希望/我们希望/希望条约将会被批准。)
    句(1)的意思是对条约的命运作了充满希望的预测(makes a hopeful prediction about the fate of the treaty);而句(2)则表达了对其期望之物的大胆声明(expresses a bald statement about what is desired)。只有后者可以接表示“但这不大可能”(but it isn't likely)等意思的从句。也许我们本可以期待当这一用法已变得根深蒂固之后, 对 hopefully的一片反对声可稍适平息。然而,这一用法的流行似乎反而使专家们更为困惑。在1969年用法调查使用小组的调查中(Usage Panel survey)44%的成员接受这一用法;在最近一次的调查中却只有27%的成员接受[5]。但是这并不是说调查小组成员的观点都比较“保守”:在同一次调查中小组成员们倾向于接受曾被一度废除的某些用法,如把 contact和 host用作动词来看。似乎 hopefully的用法已经成了一块试金石,通过它的用法我们可以发现,作家和专家在进行书面创作时对语法和词法怀有浓厚的兴趣,使用起来也比较谨慎;而广大老百姓则有自己的语感和言语习惯。总之,有些人认为没有理由要失去这么一个实用的表达方式,因此继续使用它;而另外一些人则选择避免这一用法,无论其动机是出于谨慎还是出于保护民族语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