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生活研究十年(6)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 newdu 参加讨论

    邹煜(2015)提到了语言生活派的灵魂人物,并展示了语言生活派的主体群像。老中青三代学者、政府工作人员、文化企业的专业人员都成为语言生活派的中坚力量。国家语委、商务印书馆、高校,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没有组织的组织”。他们或擘画蓝图、策划课题,或组织会议、培养人才,多方面推进学科建设。他们的一大批高质量、高引用率的论文,发挥了良好的表率和引领作用。年轻一代和其他学科人才也在加入进来并迅速成长,为语言生活派注入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四、结语
    语言生活是近十年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心,这与西方社会语言学表现出显著差别,是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国社会语言学对世界社会语言学的突出贡献。
    中国语言生活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走的是一条语言社会学为主体的研究道路,并且试图弥合它与社会语言学本体之间的鸿沟:变异学派侧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语言,社会是怎么影响语言的,语言是如何影响社会,我们则所知甚少。语言生活研究表明,语言可以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的语言规划可以影响、建构社会语言意识形态,可以改造社会。十年来的中国,社会语言意识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只是关注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语言资源、语言认同、语言权利、语言保护等都成为社会的聚焦点。
    语言生活研究还有太多工作要做。如,从发展前景看,中国将建成中等收入为主体的社会,中等收入家庭语言规划将会影响中国整体语言走势,而我们对家庭语言生活及其规划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可先行考虑调查大中城市中等收入家庭的语言生活,建设家庭语言生活信息数据库。再如,以往主观语言心态研究甚少且集中于语言态度和语言认同,而对语言意识、语言偏见、语言歧视、语言焦虑等关注不够。这些都会影响到和谐语言生活构建。
    总之,中国语言生活的规划取得了巨大成就,具有丰富的语言实践经验,中国学者理应从中概括出具有影响力的语言生活研究话语,创造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注释
    ①主要根据该手册后附索引的关键词及正文内容整理而出,具体信息可参考该书413—428页。
    ②单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而言,截至2014年,有关项目即占全部基金总数的19.03%,参看苏新春(2014)。
    ③限于篇幅,这里只以《语言文字应用》的一些文章为例,参考文献不再一一列出。
    参考文献
    曹志耘 2006 《汉语方言:一体化还是多样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陈恩泉 1990 《试论粤语在中国语言生活中的地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陈原 1980 《语言与社会生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陈章太 1989 《论语言生活的双语制》,《普通话》(香港),第1期。
    陈章太 1990 《四代同堂的语言生活——陈延年一家语言使用的初步考察》,《语文建设》第3期。
    陈章太 2007 《语言国情调查研究的重大成果》,《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陈章太 2011 《关注中国语言生活》,《北华大学学报》第5期。
    戴庆厦 2007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研究的新篇章——喜读〈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戴庆厦 2009 《构建多语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民族语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
    戴庆夏 2010 《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董琨、周荐 2008 《海峡两岸语言与语言生活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范德博 2005 《活力、认同和语言传播:以上海话为例》,《中国社会语言学》第2期。
    郭熙 1998 《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第3期。
    郭熙 2006 《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郭熙 2010 《新加坡中学生华语词语使用情况调查》,《华文教学与研究》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