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话题的国内研究概况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雅静 参加讨论

        国内(包括境外汉语研究者)的话题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本文主要介绍对话题的定义问题以及话题的研究概况两个方面,其中话题有的学者称为主题,本文不做区分。
    一、话题的定义问题
    话题是一个比较常见但又难以界定的概念。Brown & Yule(1983:68,70)曾评论说,“主题可以说是语篇分析中使用最频繁而又未加以解释的一个术语”,尽管主题对研究“语篇的相关与连贯等一些概念至关重要”,然而其本身却“非常难以界定”。
    曹逢甫(1995:38)认为汉语的主题有以下特征:
    1.主题总是占据主题串首位。
    2.主题可以由四个停顿语气词“啊(呀),呢,嘛,吧”之一将其与句子其余部分隔开。
    3.主题总是有定的。
    4.主题是语段概念,常常可以将其语义范围扩展到一个句子以上。
    5.主题在主题串中控制同指名词组代名化或删略。
    6.主题在反身,被动,同等名词组删略,系列动词,祈使化等过程中不起作用,除非它在句中本身也是主语。
    曹文认为用这些特征可以清楚地判定汉语主题,然而要完全描写汉语主题还有三件事要做:确定主题和其覆盖范围内的句子有什么关系,研究主题有哪些指称方面的要求,描写它在语段中有什么作用。
    曹文对话题的定义较为严格和具体,接受范围比较广。之后研究话题的著作也有对话题比较宽泛的定义,如许余龙(Xu 1995)制定了两条辨认汉语话题的原则。一是:在汉语的句子单位中,任何一个位于动词之前的名词短语,只要是动作过程的参与者,不论是具体的参与者,还是抽象的参与者,一概都是话题;二是:关于“无标记话题”(所谓的无标记话题,就是较为典型的话题)许文的原则是:如果句子中只有一个话题,它就自动成为无标记话题;如果有不止一个话题,则最邻近动词的为无标记话题。
    徐烈炯、刘丹青(2007)综合了前人对话题的定义,认为目前的定义涉及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
    可以看到,各家所持的观点都有自己的出发点,真正取得共识的并不多。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比较基本的性质,帮助我们判定话题的内涵。
    根据Chu(1993)的研究,汉语主题有下列几种属性:
    a.具有名词性。
    b.具有子句之间的连接功能。
    c.具有指涉性,或为特指。
    d.出现于句首。
    f.与动词没有“主—动”或“动—宾”关系。
    屈承熹(2004)据此认为,一个主题如果具有全部属性,是一个“原型”主题,它的“主题性”最强。屈承熹(2006)认为一个名词性成分的主题性越高,它被用作主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屈文所谓的主题性指的是作主题的能力,在他提出的主题属性中,占据全部属性或者部分属性,是判断主题性强弱的标准。这个判定标准具有可操作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