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近二十年的古汉语词汇研究(15)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语文》2015年第1期 方一新 刘哲 参加讨论

    语法化、词汇化也是研究词汇演变利用的新方法,钟兆华《“不成”词性的转移》(《中国语文》1991.4)注意到“不成”由副词向助词的演变是由于句法位置不同导致。徐时仪《也谈“不成”词性的转移》(《中国语文》1993.5)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不成"是由词组凝固成词进而虚化而成⑦。语法化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汉语词汇演变发展的原因,许多学者利用词汇语法化理论来解释汉语现象,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3)通过“将”、“个”、“看”等具体词语的分析,认为诱发词汇的语法化的因素主要有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变化、语境影响和重新分析四种。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语言研究》2002.3)、《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中国语文》2009.5)阐释了句法演变导致词汇化的现象。方一新、曾丹《“多少”的语法化过程及其认知分析》(《语言研究》2007.3)、丁喜霞《“最近”的词汇化过程探析》(《语言研究》2008.3)则研究具体词语语法化、词汇化的演变过程。李宗江《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语言研究》2006.4)则探讨了词义演变中词语由词变为短语的现象。 
    胡敕瑞《“去”之“往/至”义的产生过程》(《中国语文》2006.6)既对“去”及所组合词语作具体分析,同时运用了“结构类推”和“词义沾染”等理论,推断“去”的“往/至”义产生时间。 
    3.希望及展望 
    3.1进一步加强理论意识,注重系统性研究 
    从上面分析来看,现在更需要综合系统性的研究,需要在掌握第一手材料、作扎实研究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古汉语词汇发展线索,总结演变规律的文章,这方面的文章还很少,研究得还很不够。与此相应,探寻常用词研究、构词规律及语源研究、词汇系统性研究依然有大量工作亟待展开。现在有一些学者尝试运用句法语义学、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理论去研究古汉语词汇,更新了方法,拓宽了思路,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传统的研究方法仍未过时,从训诂入手释读古籍尤其是出土文献的疑难词语仍然是很值得做的工作。我们需要更丰富多彩的研究方法,更细致地描写语言事实、揭示语言面貌的研究思路和路径,探寻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寻找最适合古汉语词汇实际面貌的研究理论。
    3.2需要对语料进行分析鉴别,进一步拓展和综合利用 
    前面巳经提到,近十多年来,语言学界对汉译佛经的利用有了长足的进步,利用率越来越多,佛典已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同时,我们也应该指出,早期汉文佛典问题较多,使用时应注意对语料(译者、年代)的鉴别。试举1例。 
    《“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中国语文》2002.6)—文的作者根据唐释智升《开元释教录》等文献的记载,选取了两组标本,进行“同经异译”研究,第一组就是题后汉安世高译的《太子慕魄经》和西晋竺法护译的《太子墓魄经》。作者指出:“这个标本的主要意义是具有历时性。”文章列举了两例“为……所见”被动式:《太子慕魄经》:“群臣不忍数为属城小国所见陵易,忿不顾难,窃私举兵,讨伐诸国。”又:“适复念欲闭口不语,而当为王所见生埋。”在列举诸家对“为……所见”式的意见后,文章说:“以上各位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所引用的书证,大多是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及其以后的文献,不若此处东汉译经的两例之早出。” 
    根据我们的调查,无论安世高译经还是可靠的东汉译经,都没有出现“为……所见”式被动句。把《太子慕魄经》作为东汉安世高的译经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作为语法史现象的论据,似有不妥。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语料研究应当更加平衡。佛经、道教著作等宗教文献、注疏语言、出土文献和域外汉籍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文章应综合利用,注意鉴别,避免出现疏漏和误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