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综述(5)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现代外语》(广州)2014年 王和玉 温宾利 参加讨论

    5.未来中动结构研究的走向
    5.1多维度界定和综合解释中动结构
    鉴于其复杂性,单从句法表现或语义特点界定中动结构都不够全面。语言是意义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两者互相制约。认知功能语法正是从这一角度研究中动结构。生成句法也认为结构应尽可能反映语义特征,句子的语义差别应在结构上体现。传统语法同样主张从不同平面切入同一语言现象。因此,只有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综合界定中动结构才能明晰确定其研究范围。此外,还要区分核心特征和派生特点,即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结果。这样,中动结构研究才能涵盖各种变异现象。
    从解释的角度看,单从结构、认知或交际的角度解释中动结构都不够全面。未来的研究应把中动句的诸多句法语义属性看作互相关联制约的因素,并尽可能在结构上得以呈现和限制,既体现中动结构的交际功能和话语特征,又揭示其历时变化和共时变异现象背后的理据。
    5.2最简句法理论下的中动结构研究
    最简句法取消了冗余的句法层面,词库和句法的分界、运算与应用系统的接口成了核心问题。意义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结构?运算机制能否独立于意义进行?如何处理词项同时包含的形式特征和语义特征;语义特征是否也在运算中进行匹配与核查?运算生成的句法体在界面解读时,词项的意义特征与运算搭建的结构关系要同时得到解读。但与语境相关的话题和情态等语义问题能否在结构上得以体现?若将不同句式纳入统一的中动句研究,如何利用句法理论解释其语内语际变异?
    基于特征匹配与赋值的最简句法运算理念。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应归因于相关功能语类上的特征。事件结构是谓词语义内容的一部分(即语义特征),理应通过特征的赋值在句法上得以体现。就题元角色的句法实现方面,轻动词v的特征可能是解释主动、中动和被动句之间联系与差异的关键。如此,“语态”范畴有可能是由轻动词v的特征所体现的一种及物性变化。此外,中动结构的非事件性、话题性和评价义可能与功能语类C和T上的相关特征及其特征的互动有关。
    总之,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都可以在形式句法的框架下进行研究,中动句的事件结构由轻动词v的特征得以体现;其信息结构(话题效果)和话语功能(评价意义)也应由相关功能语类(Topic、Focus、Mood)得以解释和限制;而修饰语要求、谓语动词和句首主语的各种限制可能都与该结构中功能语类上的特征相关。此外,功能语类上的特征也能有效解释该结构的各种变异现象。
    5.3汉语的中动结构研究
    自Sung(1994)开始,汉语中动结构研究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学界对于汉语中是否存在中动结构及该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实现形式仍存在分歧。严辰松(2011)否认汉语有中动结构。Sung(1994)将“起来”当作中动语素,把一部分“NP+V-起来+AP”句(这个手续办起来很麻烦)看作中动句。曹宏(2004a,b,c,2005)、He(2004)、Han(2007)、何晓炜等(2012)也将“起来句”当作中动结构。但殷树林(2006)、Tao(2010)论证“起来”句不是中动句。此外,无被动标记的伪被动句(手帕哭湿了)被看成中动句(Ting 2006)。一些“给”字句(“那个孩子给病了”)也被认为是中动句(沈阳、陶媛2010)。另外,有些难易句(事情的确不好/难办)和表情态义的句子(这辆自行车能/可以骑)被分析为中动句(古川裕2005;何元建2010;Tao 2010)。如以上句式都是中动句,如何将之纳入统一运算?如何解释它们的表面差异以及共时与历时的联系?
    从研究途径来看,已有文献既有描述性研究(曹宏2004a、b、c,2005;殷树林2006),也有解释性探索。研究者或采用认知功能视角(He 2004;杨晓军2005),或采纳形式句法框架(Sung 1994;Ting 2006;Han 2007),或进行细腻的语义分析(Tao 2010;沈阳、陶媛2010)。总之,汉语中动结构研究时间虽短,但已得到广泛关注。未来研究的突破同样是如何结合不同视角,以准确界定汉语中动句,并将其纳入统一句法运算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