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话筒前的心理学 作为一名配音演员,站在话筒前配戏时心理状态有许多相似。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背思想包袱、不能有杂念,否则就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也就不能进入角色。 配音演员由于是在话筒前表演的,所以特别需要声音放松,语气自然,稍有做作,便会显露出来。因此,配音演员要尽量消除思想负担,要轻松自如地投入角色,才能进入最佳竞技状态。 由于每个配音演员的创作习惯不同,工作时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配音演员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从不说错一字。而有的配音演员配音时,一会儿说错这句,一会儿忘了那句,因为他们一边读台词,一边还在琢磨情节。遇到这种情况,只有把握好演员的情绪、心理状态,才能进入角色,否则,欲速则不达。 四、知识、技巧和想像 我们提倡配音演员要用心去体验角色的感受,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角色的喜怒哀乐。但是这不是说,你理解了就能表达,任何一种内在的感受和想法,都会有它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作为配音演员就要不断地去观察、积累、掌握。 平时我们笑,是因为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而在配音时,这可笑的情景,我们早已熟悉了,不可能再产生自然的笑。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种想什么时候笑就能笑的技巧,在多年的配音工作中,我意识到了掌握技巧的重要性。事实上,因为掌握了笑的技巧,情绪放松了,往往才能引出真笑来。一通百通,原片中的喜怒哀乐也就能真实自然地表现出来。 著名配音演员李扬说过,他从不事先设计人物动作、语气,而是在导演喊“开始”的瞬间,一脚踢开了自己,就变成了剧中人。他生活在剧中人所处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就有角色应有的反应,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也是我们配音演员应当追求的艺术境界。要想做一个好的藏语配音演员,就必须不断地去学习,学习书本知识,学习社会。而且,学习的内容也是永无止境的。 五、译制与导演 导演本来是幕后的工作,译制导演就更是幕后的幕后了。作为译制导演,首先应该对译制的影视剧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有完整的把握,这是还原原片的前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译制导演很像是乐队的指挥。乐队的指挥,他不演奏任何乐器,乐曲也是作曲家早已写好的,旋律、节奏也不容改变。但是,由于指挥家对乐曲理解的不同,处理的不同,同样的一首曲子却会产生不同的演出效果。译制导演是一部戏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是译制影视剧的灵魂。作为译制导演,我认为应做到以下方面: 1、吃透作者意图 对于藏族观众来说,译制影视剧不仅是一种娱乐和艺术的享受,还是了解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窗口。译制影视剧既可以使观众了解各民族、各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又可以使他们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一个个不同的侧面。所以,译制影视剧一定要忠于原作者的意图,努力去吃透它,尽量使它还原。 2、要把握不同影视剧的不同风格 每部影视剧的作者叙述的故事几乎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格调,作为译制导演,不但要了解原作者要告诉观众的是什么,还应该搞明白是怎样表达的,以便尽可能地保持译制影视剧的风格、韵味,使之接近原片。 3、搭配好配音演员班子 搭配好配音演员班子,一部影视剧译制的质量就有了一大半的保证。每个演员都有不同的音色和气质,有的人本身的特点不那么明显,可塑性较大,戏路就宽,就有可能担任较多类型的角色。一个演员班子就像一支乐队,要有各种乐器,也像一块调色板,要有各种色彩、有对比、有层次、有更丰富的表现力,才能做到整部影视剧人各有貌。 4、引导演员入戏 译制导演必须注意掌握整部影视剧的节奏以及每个人物的节奏。节奏,又分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有时内外节奏是一致的。 在录音现场要注意与配音演员之间的交流。演员只要对准口型开口,可以不看对手,因此非常容易忽略与对手的交流,更少有人会去注意原片谈话对手的表情。这样台词就不活,感情层次也出不来。所以,配音演员应该注意三角的交流,就是要看原片上对手的表情和动作。因为有的时候,感情的交流不一定都在语言上。而作为导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善于用最简洁的提示帮助配音演员找到角色应有的感觉。 有时人物的心态并不全靠语言抒发,而是靠音乐或效果来表达,更多的时候,人物的感情到浓烈处,常常是音乐随之而起,这时译制导演就该注意人物感情跟音乐的衔接。对白、音乐、效果之间的比例,这是在混合录音时必须适当掌握的。有时音乐和效果只是作为背景的衬托,就要使它能起到烘托的作用,又不能让它干扰对白;而有时音乐或效果则成了主要表达手段,就应充分加以渲染,使之达到应有的高潮。 要做一个称职的译制导演,就应该尽可能多一点各方面的知识,因为你不知道会在哪部影视剧中遇到哪一个时代、哪一个阶层的人,不知道会接触到什么样的内容和事件。因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积累是译制好每一部影视剧的保证。 综上所述,藏语影视剧译制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高强度的工作,除了导演在总体上要注意质量、忠于原片外,翻译、配音演员、录音、后期制作等工怍,也与译制质量有直接关系。 (作者单位:西藏电视台译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