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光明日报 倪文锦 参加讨论

    语言形式具有一定的系统及规则,只有掌握规则并加以运用才能促进理解。例如,一群初中生在参观中见到一条幅:“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于是议论纷纷:有的说黑暗不利行动,应该诅咒;有的说黑暗中当然要点蜡烛,不然没有光亮;也有人说,看了条幅,我的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震撼……为什么有人读不懂,有人却可以读懂?因为条幅中有实词,有虚词,还有修辞,这就是语言形式。理解此条幅,掌握关联词语和修辞格的运用规则便是关键。这诚如马克思所说,“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转引自朱光潜《谈美书简》)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音乐美感需以客观存在的音乐为先决条件;另一方面,音乐美也要靠“懂音乐的耳朵”这个主观条件,否则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对牛弹琴,一个缺乏音乐细胞的人是无法感受伟大的音乐作品的。同样的道理,语文教学固然需要文质兼美的教材,但如果学生缺乏“懂音乐的耳朵”,即不能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无法驾驭语文工具,那么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它们都外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遵循规则并非一味模仿,语言形式创新贵在表达方法的丰富多彩。如同样写愁,李后主《虞美人》就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是以江水之多来喻愁之多;秦观《江城子》也有“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但愁已被物质化了,变成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漂流的东西。李清照的《武陵春》则将愁搬上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竟然有了重量,不但可以随水逐流,而且可以用船装载。而当下学生表达中的困难,症结不在内容,而恰恰是语言的贫乏和缺乏多样化的表达方法。所谓“茶壶里煮水饺——有嘴倒不出”就是这一现象的形象写照。
    语言学习的根本途径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即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母语教学也不例外。这不仅因为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更在于人的思维主要是依靠语言进行的,语言的调整即思维的调整。较之日常生活中对语言形式零碎自发的、偏重感性经验的暗中摸索,学校语文教学则走向更自觉的、偏重科学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讨。
    有人说:好的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此话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它们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知识性总是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也决定了好的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熏陶等必须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并通过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来完成。这是语文课区别于政治、历史等其他人文学科的最大特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正是语文教育最理想的境界。毫无疑问,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正道。它对于语文教学的启示就是:没有工具性,何来人文性或思想性?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