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学生主体真伪辨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语文建设》2015年第19期 张承明 参加讨论
 
    “学生是独特的人”的观点,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思考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富于个性化的学习。因为就语文学科而言,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作文的构思和表达都具有明显个性色彩。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迫于考试压力,又缺乏对课堂教学深入的研究,导致忽视扎实的语文学科基础是学生参与考试竞争最重要的前提,误以为“讲考点”、统一作品理解、统一写作思路和材料、规定写作模式就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胜出;有的教师套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对付一切教学,不少教师忽视独立学习而过分偏重合作学习。殊不知,作品解读和写作一旦没有了个人的空间和独特性,这两项能力的发展将严重受限;世界上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学习对象的万能教学模式,统一的模式训练将会损害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没有富于个性化的独立学习做基础,合作学习就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观点,提示我们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权利而忽视学生的责任。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尽职,但是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后果应由自己承担。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部分教师面对学生语文能力偏弱,或指责学生而疏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或对学生不良学习行为听之任之。这样的教学行为违背了新课程学生观,也干扰了学生真正的语文学习,未能落实学生主体。 
    三、忽视教学“双部性”导致背离学生主体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倡导,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外部表现,也要关注学生的内部感受(教学的“双部性”)。学生的内部感受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标准,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外部感受——学生是否按时到课、是否遵守纪律,是否参与讨论,是否愿意发言,是否按教师要求汇报。其实,外部表现可能源于主动,也可能源于被动。如果一堂语文课,学生的外部表现主要源于后者,那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定是有限的。所谓内部感受,是指教学内容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愿不愿学,教学形式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学生是否感到学有所得。不难理解,内部感受才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舍此无法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少教师误以为教学就是教书,就是考试冲刺。于是,课外作业繁多,课内打着“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的旗号,将学案导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名为学案导学实则课内做习题。令人忧虑的是,部分教师设计导学案的出发点不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教会学生学习”,而是如何与考试对接。于是,相当一部分语文导学案对应考试题型,将一篇篇富于生机和情趣的文章拆成习题甚至变成试卷,重复操练。这样的语文教学,只可能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这种内部感受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伤害是致命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