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扫北,一个“扫”字怎生了得! 依据《明史》和历史学家研究成果综合来看,民间用词“燕王扫北”非常生动准确,那个“扫”字实在厉害,燕王的战争扫帚所到之处,只要反燕王,不论城池乡村,统统灭绝。 《明史》里明确记载,“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因为城里兵民骂燕王反叛。 历史学家冯贤亮称:“燕王怒斥其地,掳掠一空。其时(河北省)盐山境内白骨遍地,触目惊心。”又,“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 《德州晚报》载文说,“靖难之役四年,百万虎狼兵拉锯血战,士兵战死无数。燕王对帮助朝廷军队攻打燕军的百姓进行报复性血腥大屠杀,造成白骨遍野,十室九空,给德州带来历史上的空前劫难。” 《明史》载,燕王称帝后,在永乐元年二月就急急下谕旨,派得力人督办,到交战地区掩埋暴露尸骨。燕王自己清楚,屠城、屠村后,那里是再也没有人收尸的。 看西青区小南河村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小南河村在宋代就是军寨,历经宋元进入明时应该有不少人居住。然而,小南河村各大户族迁入的历史却都不久远,周边的历史遗迹却很久远而且凄凉。村民众所周知,村东有高台,老人们一代又一代传说,那是老村村址,曾经遭受过灭绝之灾。村西北角有一块高地叫大庙台,文革时,上面种菜耕地时,有捡不完的砖头瓦块,挖渠时,竟能挖出锅灶和人骨。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显然,大庙台上曾经有庙宇,不知何时庙宇和人被同时毁灭。当然,被一起毁灭的还有人的方言。 之后,这里来了新的主人,带来了新的方言。新的主人也许是屯田的卫军及家属,也许是永乐皇帝为建天津卫,从宿州周边招来的移民,以填充卫城周边因战争造成的人口锐减。 由小南河村看开去,周边的村庄无不有此历史痕迹。尤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搞村史村碑后,所到之处,各村村口的村碑上都有一个共同说法,“明初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而来”。这便是燕王生命中的一个大手笔。 燕王称帝后,永乐元年8月迁苏州、浙江富民充实北京。永乐二年9月,命山西万余户百姓充实北京以南。永乐三年9月,又命山西再迁万余户充实北京以南。北京要建都,京南不能是无人区。永乐帝心里清楚,京南数百里因遭战争涂炭杳无人烟,不填充是不行的。 方言之所以能够保留传承,应有两个最基本条件,其一,要有绝对人口优势,第二,应是官方用语。天津方言岛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传承至今,与此有关。 朱棣因为是燕王,也因为燕王是朱棣,才有了天津和天津方言岛这一段特定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