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动结式的致使意义和使动用法的双音化(5)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当代语言学》 石村广 参加讨论

    直观地看,VOR语序好像更加自然,但实际上是不通的句子。如果要把它变成为通顺的句子,必须把O-R的语序颠倒,并要构成VR。也就是说,“VR+O”这一语序表示加强致使者(致事)对受使者(客事)行使的致使性。因此,这类动结式可以跟(15)的句子同样处理。“吃坏了肚子、写断了粉笔”之类的例子也可归为这一类,因为它的第一动词虽是及物动词,但它的宾语在句法上却没有出现。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带宾语的是VR整体。用语序来表示致使这种观点,有可能会被认为和构式语法的分析手法相同。但是,本文主张的观点,是和构式语法的分析手法不一样的,因为“构式习语”(constructional idiom)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结构这一本质性问题。只说明汉语具备像动结式那样的形式是不能解决致使意义的来源问题的。
    在这里再做一个补充说明。就动结式与兼语式的关系而言,兼语式所具备的致使性比动结式的低。兼语式也是后一小句主语与前一小句宾语共指的句法结构,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兼语式中受使者为施事者,它保留有较高的自控度。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具体的例句:
    (17)a.老师叫学生擦黑板。b.他逼我打扫房间。
    c.上级命令他执行任务。d.大夫嘱咐她好好儿休息。
    兼语式一般被理解为“第一个动词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如“叫、让、请、逼、派、命令、嘱咐、禁止”等。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汉语使令动词并不表达致使情景。致使动词一般包含句子里第二动词所表示的结果。英语遵守这个普通语言学的规律,所以*I caused John to go,but he actually didn't go.(我让约翰去,可是他没去)这样的表达在英语致使动词本身的词汇语义上是自相矛盾的(Shibatani 1976)。在这一点上,日语的使役助动词(s)ase也是一样的。与此相对,汉语的使令动词并不包含第二动词所示的结果(Teng 1989:238)。因此,下面的句子都能够成立:
    (18)a.老师叫学生擦黑板,可是他们没有擦。
    b.他逼我打扫房间,可是我就是不打扫。
    c.上级命令他执行任务,可是他没有执行。
    d.大夫嘱咐她好好儿休息,可是她没休息。
    兼语式中的第一动词不能看做具有致使义的动词⑤。这就证明,在汉语中,致使性强弱的差异是通过语序的不同来体现的。我们的分析跟直接致使和间接致使之间的致使性程度的差别(Comrie 1989:§8)是相对应的。用动结式来表达的直接致使不能构成分离式语序,这是因为VOR语序所具备的致使性程度比VRO语序低的缘故。对汉语来说,语序的利用是最合理的而且是最经济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很难摆脱的语法性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