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运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E-mail:lyf06081@sina.com。 内容提要:本文用“念念不忘”“打成一片”“一尘不染”“醍醐灌顶”“心眼”“现身说法”等词语的演变实例论述佛缘复合词语的俗解异构现象。佛缘复合词语是指以佛教为外在条件或机缘而利用汉语语素组合产生的词语。这种词语在演变过程中,出于无意或有意的某种原因,可能出现不同于佛界创词原意的世俗理解,这就是俗解。俗解通常发生在构词语素层面或语素关系层面,结果往往构成另一个不同于佛缘原词的同形新词,表现出新的构词理据和新的词义,这就是异构。这种通过对已有词语的俗解而产生新词新义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词义引申和原创新词,值得汉语词汇史研究者注意。 关 键 词:佛缘词语;俗解;同形异构;新词新义;词汇史 佛教对汉语词汇产生过重大影响,许多汉语词语,包括至今仍在频繁使用的常见词汇,可能跟佛教有关,也就是以佛教为外在条件或者因佛教的机缘而产生,我们称之为“佛缘词语”。 对佛缘词语的研究已有许多成果,代表性篇目详见参考文献。现有成果通常把跟佛教相关的词语统称为“佛源词语”,全都看作“外来词”,这是不妥当的。佛法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因是原因,内在的;缘是条件,外在的。比如种瓜种豆,瓜种和豆种是因,土地、阳光、雨水、肥料、管理等是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内因决定的;而瓜豆的数量、形状、颜色、大小则是外因造成的。内因决定事物的本质,外因决定事物的形式。由此而言,佛缘词语不一定都是“外来词”,因为除音译词语外,大多数佛缘词语是利用汉语中原有的语素按照汉语自身的构词方式构造出的新词,或者让汉语中原有的词语引申出新义,从而能够表达来自佛教的新事物,这与我们为了表达本民族的新事物而构造新词语、派生新用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表达的事物是外来的,用以表达的词语是自产的(因为种子是汉语的语素),所以仍然应该是汉语词,所以我们称之为“佛缘词语”而不是“佛源词语”。 由于没有把外来事物跟表达外来事物的词语区别对待,学者们研究佛缘词语时观念上离不开“佛源”,所以现有成果的内容除宏观讨论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外,具体词语的研究多偏重于“探源”,或者追溯汉语中某个佛教词语的文献出处和音译原文,或者考证某个通用词语的意义来源于佛教,某个通用语词是由具有佛教意义的语素构成,或者指出某个现代词形是由佛教文献中某个词形变来的,某个后代词义是由某个佛教词义变来的,等等。这些研究都是很必要的,但对词汇演变现象只看到原始用法和后代用法的不同,只知道某个词语来源于某个词语,是很不够的,还应该就不同的过程和理据加以解释,更应该就原始用法和变化后的用法之间的词语关系加以说明。现有研究成果客观上展现和解释了部分佛缘词语的历史演变情况,但还不能解释全部佛缘词语的源流,其中有一种对佛缘词语进行“俗解异构”的词汇发展现象就尚未获得充分认识。本文拟就此作专门讨论。 所谓“俗解”,就是世俗大众的理解,也就是不符合佛界构词原意的理解。这里的“俗”相对“佛”而言,不是低俗庸俗的贬义。一个佛缘词语出现不同于佛界创词原意的世俗理解,可能是由于世俗大众不知该词语的佛教原意而不自觉地按照字面常见意义来理解,也可能是故意利用语素的多义性而选择非佛教意义来俗解原词以达到旧瓶装新酒的效果。无论是“无意”还是“故意”,俗解的结果往往构成另一个不同于佛缘词语的同形新词,表现出新的构词理据和新的词义,这就是“异构”。俗解异构的情况通常见于佛缘复合词语,属于对已有复合词语内部成分和结构关系的重新解析,所以不同于词义的引申,也不同于原创新词。 佛缘复合词语的俗解异构通常发生在构词语素层面或语素关系层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