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汪敏峰,南开大学文学院。 原文标题: 《新兴“微X”构式的演进路径与传承网络》 原文出处: 《南开语言学刊》2016年第1期 “微X”目前在汉语中高频出现,我们刷微博微信、看微电影、做微公益,那么“微X”是怎样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被大量普遍使用的呢?文章使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理论来解释“微X”的泛化过程。 文章结构:一、引言;二、借入式“微X”;三、“微博”的整合——源自式“微X”产生的基础;四、“微X”的衍生路径;五、“微”的语义叠加与“微X”的歧解;六、“微X”构式的传承网络;七、结论及余论。 “微X”最初来自于英语的一个类前缀“micro-”,因此最初“微X”的构式特征是[+微型+特征+具体事物+科技域]。接下来由于科技领域中“微X”的活跃以及“博客”的范畴化,“微博”一词产生了,“微博”具有两个重要的属性,即[+微型的]和[+网络上],“微X”结构开始拥有了“微博”的这两个重要属性。具有这两个属性的“微X”构式开始类推,产生了“微交易”、“微电影”等等一批词语,从而形成了源自式“微X”。源自式“微X”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X”发生了泛化,不仅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由于“微X”常被运用在科技新领域,“微X”实际上就有了[+新潮]的属性。 “X”的泛化引起了“微X”句法环境的变化。“微X”的两种不同属性的构式特征不同,发生了分化,在两种“微X”中输入角色“X”又进一步泛化,尤其是当“微X”与“微博/网络”有关时,“X”泛化引起句法环境的变化,从而发生构式压制和“移变”,“微”本身发生了转喻/隐喻,整个构式就形成了新的“微X”特征。 “微X”中的“微”在泛化中意义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次“微”的意义的变化,“X”就会随之变化,“微X”的意思也会不同。这种变化的多样性会引起“微X”构式的歧解,文章举了“微支付”的例子,“微支付”既可以指支付手段也可以指支付方式,还可以认为是支付的金额小,当这一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时,就会发生意义的歧解。文章中共列举出了源自式“微X”的五种语义。 那么,既然“微X”构式已经具有了多种语义,为什么这些“微X”成员之间还会分享某些共同的属性呢?文章认为这正说明了“微X”成员之间存在着传承性。“微X”成员之间在语义上既有相同又有差异,形成了构式家族,正是这种传承才保证了“微X”原有的概念结构保持不变。“微X”构式具体的传承关系是以“微博”为重要拐点,源自式“微X”出现了,同时“微博”所具有的两大属性,即[+微型的]和[+网络上],分裂为两类不同的“微X”构式,这两类不同的构式又分别经历了转喻/隐喻,形成了具有新特征的构式。 文章最后还提出了“微X”构式所出现的一些新用法,如“微的哲学”、“微说连南”等,这些用法中“微”和“X”之间不是那么紧密,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这一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卓晶/摘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