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关于汉语,其实早有一套实用可行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这套学问旧称“小学”,至少已有两千年历史。该理论将汉语分为文言、白话两大系统,以《诗经》《左传》等儒家经典和先秦两汉子史典籍中的全部语言现象为基础,从形、音、义、用四方面入手,构建了关于汉语的语义、文字、语音、语法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以这套体系为依托,繁衍出了诗歌、散文、辞赋、骈文、词曲、戏剧、话本、变文、说唱、小说等各种体裁的、辉煌灿烂的汉语言文学。 就汉语教学而言,在两千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已筛选出多种经过历史检验并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汉语教科书系列。其中有启蒙读本,也有初、中、高级教材和范本,如《弟子规》《千家诗》《古文观止》《昭明文选》《资治通鉴》等。不仅如此,还形成了以识字为本,以经典为例,以比兴为法、以诵读默写和讲解为形式、以勤勉读书忠义做人为正道的、涵盖教学方法、教学 理念、教学参考书系列在内的一整套传授汉语暨中国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教学体系。 此外,“小学”还催生了关于汉语的所有最重要的工具书及相关理论,如雅学、许学、音学、字学、类书以及训诂学等。从理论上看,“小学”是一个内容丰富、气象恢宏的体系,而不是一个专一的学科。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以经典文献为核心的汉语语料系统。2.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汉字字形及形义分析系统。3.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汉语语音分析系统。4.以《尔雅》《玉篇》《康熙字典》为代表的汉语词语词义分析系统。5.以经史子集的诸家注疏为基础而构建的汉语用法范例及用例分析系统。这样一种由五个子系统构建的、历时的“小学”体系,现在也称之为“传统语言学”。 科学是世界的,而语言是民族的。传统语言学的特点在于未曾考虑其他语言,只关注汉语现象。专注于为汉语服务———这是传统语言学的局限,也是其特长。[8] 同样的局限兼特长在上节所述十三种借鉴来的理论中也能看到。那些理论有个共同点:无一将汉语作为研究对象,皆不重视汉语用例。显然,它们本来不是为汉语服务的。而正是这一点,体现出那些理论与传统语言学的根本区别。 五 有些公认的“汉语问题”,表面看似乎出自汉语,其实是所用理论自身有局陷,导致了对汉语现象的误解。 汉语语法研究中有个句子:“一锅饭吃了十个人。”意思并不难懂,却让一些研究者头痛不已,争论多年而无果,由此成为公案句。其中原因是只注意了语义和语法的配位问题。从语义上看,“一锅饭吃了十个人”大致等于“十个人吃了一锅饭”,但该句语法形式“反常”:受事在主语位置上、且同时施事在宾语位置上。倘若遵循语义和语法的配位“规则”,就该是施事做主语在动词前而受事做宾语在动词后。[9] 一个句子之所以能成为公案句,无非两个原因:一是说的人错了,导致客观现象特殊化;二是解的人错了,他们主观认识有局限。公案句特殊吗?单从语法看,自然是的;但若从训诂看,却未必。[10]训诂的看法是———“一锅饭吃了十个人”,相当于“一锅食十人”。自古“食”字有二用:a.音shí。饭食;吃。b.音sì(饲 )。给人吃;供养。“食”是文言动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般不独立使用,它的功能由现代汉语动词“吃”继承。不过,“吃”常见的是继承“食a”,罕见其继承“食b”的用例。然而,“一锅饭吃了十个人”的“吃”,恰恰用同“食 b”。这个“吃”,不是“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 (包括吸、喝)”,而是“供养”。关于公案句“一锅饭吃了十个人”,按训诂的方法处理,只需一条注释:“吃,供也。”(一锅饭供了十个人。) 作为“食”的继承者,“吃”既然已有“食 a”,那么“食 b”的功能自然可以附着在“吃”上,如影随形。这种情况类似生物的遗传基因。一旦条件具备,“基因”便被激活。公案句中的“吃”显示出“食 b”的功能,正是因为语序发生了变化,导致“基因”被激活。 句法的难题、语序的难题、语义语法配位的难题,一旦换位从训诂的角度思考,往往可以化为寻常的词义引申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