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汤麟主编:《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先秦汉魏南北朝卷》,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 [2]华琳:《南宗秘诀》,黄复盛编译:《清代画论四篇语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106页。 [3]戴以恒:《醉苏斋画诀》,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第97页。 [4][12][33]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第197、197、197页。 [5][10][11]谢赫:《古画品录·第二品》,《丛书集成新编》第53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96、54、54页。 [6]许顗:《彦周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83页。 [7][8][9][3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汤麟主编:《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隋唐五代卷》,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31、31、31、31页。 [1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3页。 [14]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15]范宁注,杨士勋疏,黄侃经文句读:《春秋毂梁传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35页。 [16]观弈道人:《姑妄听之自序》,丁锡根编:《历代小说序跋集》上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81页。 [17]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40页。 [18]钟嵘:《诗品·序》,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3页。 [19]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688页。 [20]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92页。 [21]袁枚:《随园诗话》,王英志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45页。 [2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183页。 [23][俄]列夫·托尔斯泰:《论所谓的艺术》,陈燊、丰陈宝等译,高建平、丁国旗主编:《西方文论经典》第3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385页。 [24][德]伊瑟尔:《审美过程研究》,霍桂桓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78页。 [25][26][38][39][德]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235、234、234、191页。 [27][法]罗伯-格里耶:《昂热丽克或迷醉》,《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第3卷,杜莉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88页。 [28][法]罗伯-格里耶:《重现的镜子》,《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第3卷,第205页。 [29][法]罗伯-格里耶:《新小说》,胡经之、伍蠡甫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62页。 [30]柳鸣九:《“于格诺采地”上的“加尔文”——在午夜出版社访罗伯-格里耶》,《文艺研究》1982年4期。 [31]钱钟书:《诗可以怨》,张隆溪、温儒敏编选:《比较文学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4页。 [32]笪重光:《画筌》,《丛书集成新编》第53册,第54页。 [34][美]米歇尔·里法代尔:《结构风格学》,转引自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第267页。 [35]宗炳:《画山水序》,汤麟主编:《中国历代绘画理论评注·先秦汉魏南北朝卷》,第155页 [36]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叙事》,王煦华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40][42][43]朱谦之:《老子校释·四十章》,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07、110、3页。 [41]王夫之:《庄子解·庾桑楚》,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97页。 [44][4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93-296、14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