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理论转向:从“活动”到“行为”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文艺争鸣 马大康 参加讨论

    
    “文学活动论”提出并阐述了必须把文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转移到“活动”上这一观点。这并非仅仅是变更理论研究的先后次序,而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改弦易辙,是从本质主义转向建构主义的关键步骤。当我们把研究的逻辑起点转移到“活动”,由此出发重新考察创作主体、作品、读者、环境,以及文学活动诸环节,所有因素都将发生实质性变化,它们不再是凝固僵化的,而是被重新激活了,并围绕着活动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作品在文学活动中被建构,而文学活动本身,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就成为不可重复的文学“事件”,作品也同时成为不断地被重新生产着和体验着的事件。创作主体和读者则在文学活动中被建构,每一次进入文学活动都经历了一次心灵和肉体的洗礼,经历了一次神圣事件。所有一切活动、一切事件又都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展开和生成,受到各种历史性事件的影响,种种文化权力也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其间,文学也因此有可能揭开面纱展露真实容颜。
    那么,当我们把文学视为一种活动之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种活动究竟是如何具体展开和生成的?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语言又是如何运作的?文学语言是否仅仅是被言说被书写的单纯的语言,而语言的线性存在又为何会转变为时空结合的生活“戏剧”?语言作为一种概念,它是怎样变得饱含情感,充满生机活力,令读者如痴如醉地进入生命体验?另外,文学作为一种“人学”,它的叙述对象又是如何被建构为富有质感的形象,如何变得栩栩如生,令人动容?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究竟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各种文化权力究竟如何作用于文学活动?要找到这一系列问题的明确答案,我们就不能仅仅通过文学活动来笼统地谈论文学,而必须深入到语言、文化、心灵、社会历史等诸多更为基础的领域来考察,其中,不能不首先考察文学语言。
    随着哲学的语言论转向,西方文论界的关注焦点也迅即转向语言问题。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诗学、现代解释学等等,无不围绕着语言这一核心展开讨论,然而,它们所关注的往往主要是语言的符号特性。当语言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符号,它与文学活动论之间的龃龉就不可避免:文学绝不是静态的符号组合,也不是符号意义的集合,文学研究也非叙事形态分类和叙事语法研究。
    事实上,语言不仅具有符号特性,同时兼具行为特性。作为被言说、被书写、被阅读,总之,处身文学活动中的语言,它首先是一种“行为”,是言语行为。因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就可以为文论研究注入新生机。应该说,言语行为理论与文学活动论有着内在的契合,它强调了言语的行为特性,将文学活动进一步具体化了。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保罗·德·曼(Paul DeMan)、约翰·塞尔(John R. Searle)、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巴巴拉·约翰逊(BarbaraJohnson)、希利斯·米勒(J. HillisMiller)、桑迪·皮特里(Sandy Petrey)、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赫斯曼(Hussman)等诸多学者分别把言语行为理论运用于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尽管种种研究还只限于局部性问题,却已经为文学理论打开了新视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