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儒学在唐诗中的精神转化与呈现(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聪 参加讨论

    援儒入诗 思革文弊
    如果说在应制诗中宣扬儒学满足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那么,像“初唐四杰”这样的普通士人“援儒入诗”,则反映了唐诗在发展过程中对儒家理念广泛而迫切的思想需要。
    杨炯《王勃集序》开篇即指出唐代以前文道分离的情况,批评梁隋之际诗人多沉溺于声律及用事新巧的诗风;赞美王勃一反六朝文学的颓势,既能“经籍为心”,又能“风云入思”,对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龙朔文场,起到明显的“思革文弊”作用。事实上,杨炯的这一评价也可以扩展为“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中的共同贡献。“四杰”在诗歌理论中充分吸收融合儒学主张,有力纠正了齐梁文学思想贫弱的弊病,成为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先导实践。
    与此同时,儒学的渗透对四杰诗体、诗风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卢照邻《奉使益州至长安发钟阳驿》作于自蜀地返回长安的途中,当时诗人作为“王使”,刚刚结束对益州百姓的宣慰。全诗共20句,前面多写景状物,然而最后四句“夕济几潺湲,晨登每惆怅。谁念复刍狗,山河独偏丧”,却由状写自然山水急遽转换为忧叹蜀地税赋沉重、民不聊生。又如,杨炯的《巫峡》“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一句,出自刘向《说苑》卷一七《杂言》,化用吕梁蹈水的典故,将庄子“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的解释转换为对儒家“忠信”思想的高度弘扬。他们的山水诗创作往往是在身居下僚、意图仕进的宦游途中所作,虽然仍以描摹山水为主,但已不同于南朝的精雕细琢,而是在或辽远壮阔、或秀丽明澈的山水之中渗透进自己的入世态度。
    可见,以“四杰”为代表的宦游诗人,多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与儒学的济世情怀、功业思想等联系起来,尽管有些诗作在艺术表达上还比较生硬,但却为气象浑融的盛唐之音积蓄了经验,尤其通过化用传统经典,在求仕、言道的过程中传达出了大唐独有的精神风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