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怡,罗马大学意大利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副教授。从事意大利文学的教学和口笔译工作,译著主要包括:埃科《试刊号》、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美洲豹阳光下》等,正在翻译德桑蒂斯的《意大利文学史》。 翻译一本小说,类似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场心的旅行。 一旦接受了出版社的任务,你要立即着手于准备工作:你的攻略是各种相关资料,你的技能锻炼——当然不会像出国旅行之前那样恶补英语,或者做登山之前的体能训练,又或者学习使用各种app——是加强母语书籍的阅读。作为一个“学外语的”(这个词此处有贬义),你永远要记得,外语的学习剥夺了很多你可以用来巩固和提高母语水平的时间。著名翻译家林少华有一个建议,就是在睡觉之前阅读原创散文,因为它可以使你在翻译时(主要是叙事文学)表现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众所周知,翻译是一种再创作。在意义上忠实于原著的同时,越是翻译大家的作品,就越需要译者具有扎实的写作能力。语言的表达永远应该服从思维,而优秀作家那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见解,导致他在书面表达上甚至有别于其母语,有别于广义上的逻辑,因此也就不可能做简单的字面翻译。 鉴于这次旅行并非是浅层次的,也就是说你无法满足于字面的翻译,而是会尝试着摸清作者思维的脉络,进而潜入作家最为隐蔽的世界,尝试着参透他内心的声音。如此一来,这次翻译之旅也就变成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这种感觉在翻译一位内心活动丰富、感情细腻的作者时尤为突出。比如在面对乔尔达诺的《黑与银》这样的作品时,假如你不能透过作品表面上的波澜不惊,跟随作者心中那股涌动的暗流,理解一个30岁男人生活中的各种痛苦与思考、回顾与展望,就无法在翻译的字里行间传递这些情感,读者也就不能通过中文版本理解到作品的精髓。 以《玫瑰的名字》和符号学理论享誉世界的埃科,同样也是一位对于翻译理论颇有思考与心得,并且对于自己作品的外文翻译非常苛求的作家。在小说被翻译成其他文字的时候,他会与译者共同探讨一些具体的翻译问题,并且解答他们的疑问。他曾在2003年出版过一本著作,名字叫《说几乎同样的话》。在这本作品中,他指出翻译的重点是“说几乎同样的话”,也就是传达作者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的效果,而非拘泥于一字一句的翻译。一些著名的中外译者在介绍翻译经验时,会与受众分享他们在某些字句或者语法现象翻译上遇到的困惑,但他们并不会拘泥于此,也不会为任何细小的问题给出建议。从他们那里,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他们通过一次翻译经历所获得的人生感悟,翻译工作本身也就变成了与作者的一次促膝长谈。只有这样,译者才能真正懂得潜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继而在翻译文字中说出“同样的话”。 意大利语是一种与中文距离非常遥远的语言,意大利文化也是一种与中国文化相去甚远的文化。那些表面上的默契,在翻译时都会被否定。作为一名译者,或许他用尽毕生的经历和思考,尤其是误解过多少朋友和非朋友,才能在他终了此生之前,翻译出一本能够真正传递出作者初衷的作品,说出与作者同样的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