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我们把动词的语义特征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过程、参与者和语境构成的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的话,那么, 〈A〉凡是具有下列语义特征的动词,被“自己”统制后,句子不会产生歧义,即“自己”只蕴含一种显性语义指向: 甲:表示只有一个感觉者(Senser)参与的思维过程; 乙:表示只能有一个行为者(Behaviour)参与的行为过程; 丙:表示只有一个存在者(Exister)参与的存在过程; 丁:表示只有一个担负者(Carrier)参与的表示属性的关系过程。 例如: (10)他自己最相信那件事了。 (11)他自己偷偷笑了。 (12)他自己早有主意了。 (13)叶子自己变黑了。 〈B〉凡是具有下列语义特征的动词,被“自己”统制后,句子可能产生歧义,即“自己”可隐藏两种潜性语义指向,只能在具体语境中才可显现出其中的一种语义指向: 甲:表示由一个动作者(Actor)参与(即S=R),或者由一个动作者同一个目标(Goal)共同参与(即S≠R)的物质过程; 乙:表示由一个言谈者(Sayer)参与(即S=R),或者由一个言谈者同一个受话者(Receiver)共同参与(即S≠R )的言谈过程。 例如: (14)大门自己关了。 (15)他自己说的。 3·2·3 那么,究竟“自己”统制哪些词时呈现出一种显性语义指向,统制哪些词时又呈现出两种潜性语义指向呢?通过粗略地考察,我们认为,可以进入条件<A>的动词限制较多,因而数量较少,包括“喜欢、愿意、感激”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或与心理活动相近的思维活动的动词、“要、想、希望”等能愿动词或与能愿动词意义相近的动词、“是、算”等判断性动词、“有、符合”等表示静态的恒久的属性的动词、“捱(遭受)、开(花开了、水开了)、怕”等表示无意识、动作行为发出者不能自由支配动作行为的非自主动词、以及“走、跑、唱、摔、小心”等只能由动作发出者作主、其他因素不能与之发生关系的自主动词等。除去以上的动词,凡是可以被“自己”统制的动词都可以进入条件<B>,由于限制较少,因而数量也较多。 §4·两点说明 关于这个结论,我们有两点需要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前面谈到,适合条件<A>的动词被“自己”统制以后,句子不会产生歧义,“自己”只存在一种显性的语义指向。这里讲的是,只存在一种语义指向,并不是说“自己”的语义元素一定是指向其前的主语。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16)我自个儿睡觉害怕。 “自个儿”统制的动词是“睡觉”,其施动者只能是一方,别人不能与施动者发生关系。此时,“自个儿”的语义指向是其后的动词“睡觉”。也就是说,“自己”统制适合条件<A>的动词以后,只具有一种显性的语义指向,即或者指向主语或者指向谓语,无论在什么语境中,它的语义指向都不变;而“自己”统制适合条件<B>的动词以后就具有两种潜性的语义指向,在具体语境中,它只显现出其中的一种指向而隐去另一种指向,在另一种语境中,它又可以显现出另一种语义指向而隐去这种语义指向。 其次,具体的语境也是构成语义网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不同的语境中,动词还可以选择不同的义项(item)进入不同的条件约束中。汉语中大部分词都有不只一个义项(item)。我们在对动词进行测试时应该以义项为单位,如果义项改变了,结论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知道”这个词,我们取的义项是“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适合条件<A>。但如果我们说: (17)受害者家属(是)自己知道这件案子的实情的,根本没用公安局的帮助。 那么,“自己”统制“知道”时的语义指向就不只一个了,除了可以指向其前的主语,例如: (18)他们自己知道这件事儿的严重性。 “自己”还可以是指向其后的谓语动词,如例(17)。这是因为例(17)与例(18)中使用的“知道”是属于两个不同的义项。例(18)中的“知道”即我们刚才列出的义项“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这个义项下的“知道”被“自己”统制后句子是不会产生歧义的,“自己”只存在一种语义指向。例(18)中“知道”的语义特征应该是: S他们--〉R他们〔的事情〕 排除的可能是: S我们--〉R我们〔的事情〕 S你们--〉R你们〔的事情〕 例(17)中的“知道”有“调查、了解(情况)”的意思在内,其语义特征应该是: S受害者家属--〉R案子实情 排除的可能是: S公安局--〉R案子实情 也就是说,“调查、了解(情况)”义项下的“知道”被“自己”统制后,在没有上下文语境的条件下,句子可能产生歧义,“自己”存在两种潜性的语义指向,例(17)中的“自己”显现出其中的一种语义指向。另一种语义指向可以在下例中显现: (19)只有他自己想知道案子的实情,别人谁也不想管。 动词的意义经过辗转引申,也会在语境中增减义素,并由于所含义素的数量和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的义项。这也就回到了我们前面谈到的语境问题上。任何判断都离不开上下文的烘托,因为只有在上下文甚至语音语调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首先判断出动词的义项,然后才可以寻找它的语义特征。多义项动词有不少既可以进入条件<A>,又可以进入条件<B>。动词要根据义项的性质归类,多义项动词应看作不同的词。“自己”统制可进入条件<A>的动词就呈现一种显性语义指向,统制可进入条件<B>的动词就呈现两种潜性语义指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