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如果我们把主语[15]和谓语之间的成份按照出现先后顺序定义为A1、A2、A3……;也就是说,A1是最接近主语的成份,A2其次……。那么,这样的一个结构我们就可以标记成: [ A1+A2+……+An]+VP 那么,处在非A1即〖-A1〗位置上的“自己”只能表示修饰关系[16],在句中充当状语成份。处于〖+A1〗位置上的“自己” 则既可以表示复指关系,在句中充当同位语成份;也可以表示修饰关系,在句中充当状语成份。 如何判断〖+A1〗位置上“自己”的句法职能呢?我们认为主要与“自己”的语义指向(direction of semantic indication)和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semantic property,或者叫做“语义特性”)有关系。或者再具体些,与语义的某些限定(semantic specification)有关系。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有各种方法,我们认为,决定“自己”语义指向的根本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2·语境制约“自己”的语义指向 我们知道,同位语是从不同角度指称同一人或同一事物的,它是与前面的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换句话说,充当同位语的“自己”,其语义要素(semantic feature)应当是指向其前的名词性成份的。而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部分表示对象、方式等意义的,它与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等发生关系。也就是说,充当状语的“自己”的语义要素应当指向其后的谓语部分。 这种判断“自己”句法职能的方法是将句法和语义结合起来。我们先在语境中分析一下“自己”的语义指向,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语义解释(semantic interpretation),然后再进一步确定它的句法职能。例如: (1)我自己报了名。 (2)他们自己买票去。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我们无从知道这两句中“自己”的语义指向是哪方,因此也就无法确定“自己”到底充当什么成份。下面我们就给它们分别配上语境: (1a)朋友们都说北航的健美操班教得不错,他们都让我替他们报个名。这不,我先替他们报了名,之后,我自己报了名。[17] (1b)别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去少年宫报的名,只有我爸妈反对我单独外出。不过,我可不想被小朋友们笑话,于是,我每天跟爸妈磨。没想到,他们终于同意了。这不,就是昨天,我自己报了名。 (2a)他们自己买票去,不想让别人代买。 (2b)他们自己买票去,不和集体一起去。 (2a')我自己会,不用你管。 (2b')我自己去,不需要你帮助。 (2b'')我自己去,你们不用去。 (1a)中的“我”与“自己”之间不能插入其他成份,因为“自己”的语义指向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如果我们想插入状语的话,也只能在“自己”后面插入,例如“我自己也报了名”“我自己才报了名”;而(1b)中的“我”与“自己”之间可以插入其他成份,例如“我终于自己报了名”“我还是自己报了名”,因为“自己”的语义指向是谓语动词“报”,是用来说明“报”的方式是他一个人,而不是父母代替的。(2a)与(2b),(2a')与(2b')(2b'')的道理也是一样。(2a)的意思是他们“亲自”买票去;(2b)的意思是他们“独自”买票去。假设存在一个整体的话,“他们”是整体中的一部分,(2a)中“自己”的使用是排除整体中剩余部分也进行同样动作的可能性;而(2b)中“自己”的使用是排除整体中其他部分的辅佐、帮助、同时进行,或者说是排除相对于“他们”之外的外来因素与“他们”发生关系。 假设A、B、C是整体中的三个部分,那么,语义指向为主语的“自己”就是排除整体中剩余部分B、C也进行同样动作的可能性;语义指向为谓语部分的“自己”则是排除整体中其他部分B、C的辅佐与帮助,或者说是排除相对于A之外的外来因素B、C与A发生关系。 现在,我们以句(2a)与(2b)为例,假设A=他们,B=我们,C=你们。那么,(2a)的意思是,A自己去完成买票的动作,它所排除的可能是B帮助A完成买票的动作,或C帮助A完成买票的动作,或B、C代替A完成买票的动作,或B、C一起帮助A完成买票的动作;(2b)的意思则是要排除B进行买票的动作,或C进行买票的动作的可能性。 例(1)也是同样的道理。 §3·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可能性 以上我们通过语境解决了“自己”的语义指向问题。现在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的语义要素可以有时指向其前的主语,而有时则指向其后的谓语?难道只能依赖于语境这种不易把握也不易操作的因素吗?或者再进一步想一下:为什么处于〖+A1〗位置上的“自己”有时只有一种语义指向而有时却存在两种语义指向呢? 我们不妨先看几个例子: (3)方太太 她们都疯了,我还没疯!看,这里盆朝天碗朝地,没人管。火灭了,开水没有一点,我连碗热茶都喝不到嘴! 方大凤 妈,您自己没长着手吗? 方太太 啊哈!你敢跟我顶嘴?告诉你吧,我长着手就是为揍你的!(老舍《方珍珠》,1995) (4)(珍珠气冲冲地走进来,布衫上洒着各色墨水,连脸上也有墨点子,手中紧握着书包;进来,一语不发,呆呆地看着父亲与王先生) 破风筝 怎么啦?怎么啦? 王 力 …… 王 力 珍珠!你不是上学了吗? 方珍珠 (狂怒的)你们教我去上学,这(看布衫)你们心里就舒服了! 破风筝 不要冤枉人,你自己不是也要上学吗? 王 力 珍珠,好好的告诉我,到底是怎回事! (老舍 《方珍珠》,1995) (5)他们自己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 (6)小张自己最清楚这件事儿的后果。 以上几个例子中的“自己”只有一种语义指向,即指向其前的主语部分。为什么这些“自己”不能指向其后的谓语动词呢?“自己”没有任何形式上与位置上的变化,看来,要想分析“自己”的语义指向,不能仅把眼光落在“自己”的身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