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 朱晓进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些学者们交谈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感叹,认为这个领域人才云集,从业者众,短短的一百来年的文学史中所能包含的重要问题都将穷尽,实在难有大的开拓。但是,朱晓进教授的近著《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却很有力地说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仍然具有相当巨大的学术空间,存在着突破的巨大可能。 朱晓进的文学史研究向来注重“角度意识”。他曾有着这样的夫子自道,认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种种探索中,有人通过价值标准的转换,有人则通过对文学史上久已湮没的作家作品的重新发掘来寻求学术突破,而在他自己的文学史研究中,则更看重文学研究的角度问题。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真正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对每一个研究对象的独特性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们是否真正为每一个研究对象找寻到了最合适的研究角度”。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朱晓进的文学史研究先后从“文化视角”研究鲁迅(《历史转换期文化启示录——文化视角与鲁迅研究》)、又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了“山药蛋派”(《“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中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他还著有一系列论文,力倡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意识”。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他将主要的热情投入到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方面组织一批学者系统性地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撰著出版了《非文学的世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另一方面,他则对政治文化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这一近著,便是此项研究的最终成果。 “政治文化”是西方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艾尔蒙、罗森邦和达尔等人提出和阐释的政治学理论,一度曾为西方显学。朱晓进教授综合诸说,将“政治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认为前者是指在一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民族、国家、阶级和集团所建构的政治规范、政治制度、政治体系,以及人们关于政治现象的态度、感情、心理、习惯、价值信念和学术理论的复合体,后者所指的,则是指由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等层面所组成的观念形态体系。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发现人们以往所经常注意的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不容忽略的中介——即“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正是他所找到的政治与文学之间关系方式的重要桥梁。循着这样的角度,他对1930年代中国文学的研究作出了重大开拓,很多问题的揭示和阐发,都可以说是发前人所未发,得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结论,并对未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学术启示。 朱晓进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于1930年代中国文学的研究首先揭示了这样一个本质性的方面,即当时国民党的文化控制和文艺政策作为基本的政治文化语境构成了当时文学生成、生存、发展和变异的根本环境,揭示了这一环境下的文学氛围和对文学的实际影响。在此方面,他对当时的“文网”之下作家们的“钻网术”和“多有顾忌”的心态,以及对当时演剧活动的兴盛、1933-1934年间“杂志年”的形成等文学现象都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找到了根源。 我在阅读中最有兴趣的,是该著对于1930年代文学群体“亚政治文化”的概括和对当时波澜迭起的文学论争、文学批评政治文化特征的揭示。一般以为,1930年代的包括“左联”在内的左翼文学群体和“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种人”、“京派”之间无论是在政治立场方面,还是在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等方面,均都有着明显的分歧或冲突,但是该著却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推进一步,揭示出它们的“亚政治文化”特征,进而对茅盾、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和徐志摩等不同群体的作家及不同群体的文学策略作出了全新的揭示,很多有关的文学史现象甚至文学史疑团都得到了更加接近文学史真实的理解。比如1932年左翼作家对于自身公式主义、脸谱主义的清算和对艺术性的强调,实际上包含着“政治操作”的成分,是他们“出自争取中间作家的考虑而采取的手段之一”,该著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切入,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一个文学史疑团。而在对当时文学论争、文学批评政治文化特征的揭示方面,该著发现,发生在鲁迅、创造社、太阳社等左翼作家和“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作家和群体之间的一系列论争,无论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方面,还是在文学的“阶级性”问题、“人性”问题、“创作方法”问题、“文艺大众化”问题和如何对待“五四传统”等问题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并非出于文学的或学术的思考,而常常是从自身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出发,针对自身对当时政治文化形势的理解而采取的某种文学策略”,廓清了我们在此问题上的很多疑问。 作为对一个时代文学的整体性研究,显然不能忽视具体的创作实践。能否对具体的创作实践进行有效阐释,某种意义上,正是检验政治文化视角之有效性的重要方面。该著不仅揭示了1930年代中国作家思想意识的政治化倾向,以及这样的倾向与题材选择和处理题材的角度与方式的政治文化原因,还对当时文学的社会科学化倾向、强烈的政治激情所导致的一系列审美特征的出现、公式主义倾向和杂文、报告文学及速写文体的盛行等文学风尚进行了相当独特的揭示,对于既往的文学史“结论”作出了全新阐释。尤为独特的是,该著还有专门的章节,深入探讨了当时的包括批评家、编辑、出版商和普通读者在内的广大读者因为普遍的政治文化心理所决定的审美偏好和文学口味如何左右了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走向,不仅读来饶有兴味,其中的很多精辟见解和独特发现,更为我们所叹服。 《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所研究的,虽然只是1930年代的中国文学,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整个领域都有丰富的启发意义。由于广义和狭义的“政治文化”概念所包括的政治文化因素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此视角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重新进行深入研究,无疑具有广阔的前景。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7-09-2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