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宾忠先生的《跨越时空的对话: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从宏观上讲,该书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作者在写作中“力图避免零星的比附,但也无意对福克纳和莫言的作品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而是选择两人创作中类似两圆相交的部分,即在他们具有较多共同性的那些方面,进行对比分析”(15)。这个“两圆相交的部分”为当今不断遭到质疑的平行研究划出了范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其二,作者清醒地意识到,以莫言为参照系,“对福克纳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中国读者和学界对他的认识和对其文学价值的探求”(15);同时,“以福克纳为参照,将使我们能够拉开距离更准确地把握莫言,更公正、客观地评价莫言”(14)。这是以实证明确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本位,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从微观上讲,朱宾忠先生这部专著的精彩之处,还在于他的学术分析能力和驾驭文字的功夫。在比较福克纳和莫言小说中的军人形象时,作者指出“福克纳的军人总的来说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他们特别证明自己的英雄气概,维护自己的荣誉、权利和尊严;莫言的军人则是生活在物质世界里的人,他们非常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常常受着肉体欲望的侵扰”(132)。这种寻求异中同、同中异的精到分析令人叹服。而且,作者的文笔流畅优美,能把学术文字写得意趣横生。比如,作者评价莫言对于人性的开掘可算是“下足了力气”(63)。这很平常的几个字既是对莫言创作态度的总结,又似乎让人看到了莫言“困兽犹斗”之态,读来不禁令人会心一笑。 当然,作者对莫言作品中反讽的研究,对莫言比喻的批评,都有需要进一步探讨之处。张志忠先生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论及的“过度的意识形态批评倾向”也需要作者认真反思。 福克纳和莫言都是以摹写故乡而闻名的作家。朱宾忠先生敏锐地指出,福克纳和莫言对故乡都是爱恨交织。他们都曾试图在情感上摆脱故乡的羁绊,以期客观地审视故乡。最终,他们以传说、记忆乃至幻想的方式返回历史,在一个有限的空间构筑了一个无限的精神家园。正如作者所言,“他们从一个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时代的特定生活切入,揭示生活的本质,反映人性的普遍内容,从而使他们的作品能够出自故乡而超越故乡”(53)。因此,他们的返乡之途也正是现代人的返乡之途。我们认为,朱宾忠先生的《跨越时空的对话: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也是一部“返乡”之作,它回归的故乡就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加强各民族文化的沟通与理解,促进本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朱宾忠:《跨越时空的对话: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Zhu Binzhong. A Conversation Across Space andTim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illiam Faulkner and Mo Yan. Wuha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原载:《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