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作家印象 >

霍燕:年轻作家的创作要与当下建立活生生的联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民族报 霍燕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学习过很多次。在这里,我想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谈谈自己对于创作的思考。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生活经历其实很简单:十几岁时因为青春期开始写作,赶上了“青春文学”的热潮,边写作边读书,一直到现在,成为一名文学研究者,写小说也写文学评论。
    直到最近,我才发现一个问题:我并未深入地了解过中国更普遍的生活状况。我生活在“象牙塔”之中,没有任何基层工作经验,我身边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作家、学者、编辑等各种知识分子,原来我的圈子竟然这么狭小。因此,我最熟悉的、塑造起来最得心应手的也只有两种人:父辈、知识分子。他们当然是人民中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对于更广大的人民,我竟是不够了解的。
    我知道人的精力有限,生活环境有限,必然是对一类人更加熟悉,有人可能一辈子就写知识分子、农民,也能写得很好。但当代中国的社会层次太丰富了,在人际交往中,必然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物。如果只会写知识分子,却写不活他身边的人,或者将知识分子写成了一个抽象的符号,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这就会使作品看起来千篇一律。因为塑造人物时,作者被一个框架束缚着,老想写出一个集所有问题于一身的人物,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难免标签化、概念化,更不是“典型人物”。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领会了习总书记所说的:“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集合,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都有内心的冲突和忧伤。真实的人物是千姿百态的,要用心用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物,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我讲一个自己的经历:有一天,我去中国作协办事,一位领导问我愿不愿意去南疆。他说,去那个地方可以穿越沙漠公路、看胡杨,但需要给人家写点东西。我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因为南疆的风土人情太诱惑我了,至于写东西的事,我完全是抱着应付的心态,想着对方会提供很多素材,加工一下就行了。
    没几天,我就启程了。到了采访阶段,我被安排去和田地区墨玉县,并且是一个人。在那里,我不仅跟当地的援疆干部同吃同住,还跟着他们上班。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我从未接触过,比如公安、医疗、水利、城建规划等。我去过乡镇派出所、水坝、医院、自来水厂、正在施工的工地,还跟着一位副县长去开展扶贫工作。
    这十几天的采访让我了解到每个社会细胞如何活动才维持一个县城的运转,而这个县城又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细胞。晚上,我跟这些干部一起吃饭、健身,看到了一群工作以外的活生生的人。说实话,这群人关心的问题、看问题的角度,和我圈子里的人毫不一样。作家的敏锐,能让我探测出他们复杂的心理。我顿时感觉这是一个好的文学题材,他们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但在这伟大之中有着内心的争斗,一切都是真情实感。
    我不知道自己的这段经历,是否符合习总书记所说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但是这段经历,对我个人而言是一种突破。
    我们年轻一代生活经历大多相似,在作品里倒映出来的情节、人物也都似曾相识,加上对于经典和传统的怠慢,未深入研究经典是如何对时代具体问题有感而发,没有深刻理解“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反而模仿一些畅销作品,或从其他流行文化借鉴资源。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充满了离奇的巧合和超出人生经验的编造痕迹。我们缺乏贴近人民的愿望,总是认为靠些文艺化的表达就可以使我们“高人一等”。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话“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这正是年轻一代的创作通病。
    我们这代作家由于太过迷恋个人经验,把一己的情感体验放大,导致个体的抒情阻碍了叙事进程,使得叙事缺乏动力,造成了局部真实、总体编造痕迹过重的弊病。有些人为了营造一种风格,故意突破语法规则,不再追求词语和现实的清晰对应关系,而是堆砌大量相似词语,营造语言的狂欢;还有些人为了追求新的美学风格,喜欢设置极端的情境,描绘极端的人物,甚至不顾伦理道德,把暴力和邪恶游戏化,把粗鄙生活化,以此来达到所谓“酷虐”的美学效果。我们缺乏对生活的阅读能力,缺乏在幽暗处发现真善美、在阴影中看到光明的能力,而是做了徘徊边缘的观望者、抱怨者、悲观者,因此也就无法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最后,我想谈谈创作者塑造自己的问题。创作者需要有个性,但更需要有完善的人格。古人强调“为己之学”,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反躬自省,把所学体现到自己身上,然后由内而外地发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中国传统中最让人心动的部分,小至日常生活,大至隆重国是,始终不离自身。创作也是如此,只有学习这些关于自身修养的智慧,与当下建立活生生的联系,让这些智慧参与我们对生活的判断,带着完善的人格进行写作,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话剧《开心麻花2007之疯狂的石头》《开心麻花2008之谁都不许笑》编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