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产生于诗歌和戏剧之后,但它似乎天生具备一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强劲气势。它在吸取诗歌与戏剧有机成分的基础上茁壮成长,青出蓝而胜于蓝,渐渐“成为各时代文学气候的主宰者”。 长久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英国小说的研究,或以个案、人物,或以断代、专题,或以综合的形式,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成果颇丰。断代史研究方面,如侯维瑞的《英国现代小说史》,翟世镜的《当代英国小说史》,刘文荣的《19世纪英国小说史》等;专题性研究方面,如阮炜的《二十世纪英国小说评论》,朱虹的《英国小说的黄金时代》,李维屏的《英国小说艺术史》等。这些著作为国内英国小说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们也存在着研究深度和描述的全面性方面的不足。相对于英国小说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而言,目前国内的这种研究现状似乎还难以尽如人意,关于英国小说发展史完整、科学、权威的学术著作的数量还非常少,甚至可以说没有。 最近,一部名为《英国小说史》的学术专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3月出版。这是中年学者蒋承勇教授偕同6位中青年学术骨干共同努力的心血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情怀,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英国小说史,填补了我国英国小说发展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 全书洋洋六十万言,包括导论和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英国小说发展历史的七章。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观点、方法,从英国小说与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及其他文学形式等相互关系的广阔视野出发,在充分掌握英国小说发展资料和国内外有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从中世纪至二十世纪后期长达千余年的英国小说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考察和探讨,对英国小说发展的历史阶段、本质特征、主要代表人物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从而较为清晰地勾勒出英国小说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发展概况,实为一部史论兼备的学术专著。 综观《英国小说史》,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紧紧围绕英国小说发展历史这一主题,对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在文学乃至文化背景下阐明小说发生缘由、历史特征和发展规律。 导论可谓全书的总纲,作者删繁就简,开门见山地将英国小说发展历史分为“发生雏形期”、“发展成型期”、“成熟繁荣期”和“创新变革期”四个时期,简要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英国小说与文学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小说发生发展的历史原由交代清楚,列举了代表性的作家,并从小说的取材、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结构模式等方面概括了各个时期小说的历史特点。对英国小说发展历史独特视角的获得,既得益于作者多年来对世界文学及英国文学和英国小说的潜心关注,更是作者在研究英国小说发展史的过程中洞悉前人的观点,并有意识地与中外学术界进行深层次对话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广博的知识底蕴和独到精辟的见解。 第二,专著资料翔实,在对整个英国小说发展历史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英国二十世纪小说发展的阐述上,简繁得当,内容全面而又重点突出。 英国小说毕竟是在英国文化与文学的历史背景中濡染并成长起来的,对英国小说的研究如果忽略了这一点,是很难有研究深度的。作者以其敏锐的学术嗅觉,捕捉到了这一点,这就为研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仅凭这一点还是不够的,没有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和精湛的理论素养,是很难深入到学术前沿并与之对话的。虽然全书横贯从中世纪至二十世纪后期的英国小说发展历史,但鉴于我国国内对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研究还为数不多,作者将重心放在这个时期的英国小说上,对此进行更为详尽的研究论述。另外,作者从浩如烟 海的小说家中重点选取了70位,对他们另辟一节进行阐述、分析。其实书中涉及的作家远不止这些,作者还介绍了一些不为众人所熟知的小说家,全书累计共300余位。如果没有对有关资料准确而详尽的掌握,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的。这使得本专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国内目前有关英国小说发展方面的比较权威的著作。 第三,在方法上,坚持重要作品的思想内容的阐释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并重,对作品的分析不只作简单的社会历史学分析,而是采用社会学、文化学、神话学、伦理学、阐释学等方法,吸收叙事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研究成果,使作品分析论述在方法上有创新。 例如,从社会学和接受美学角度阐明,小说的“真实性”不仅是社会现代化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读者对叙事文学阅读趣味转变到实际生活和自我本身的结果,这样,小说的“真实性”理念也得到了强化。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作者的审美态度,进而影响了小说真实感的体现,他们把小说创作看成是对现实社会的研究、解剖和评判,把小说文本内容作为“历史”和“事实”去追求。在他们的创作理念中,对小说文本故事“虚构”的技巧和水平的高低,在于其内容的逼真性程度。又如,对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的阐述,除了贯彻本专著一贯的理念外,还吸收了现代艺术理念与批评方法,阐明该作品还可以从殖民叙事角度分析,认为它一方面“建构了西方父权帝国的基本模式”,反映了欧洲文明的话语霸权;另一方面,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其价值又体现在它颠覆了文明与野蛮的关系”。著者的理论思辨性与方法创新性可见一斑。 本书是蒋承勇先生与课题组其他6位中青年学者的共同心血结晶。他们各自在欧美文学的研究方面具有较深厚的学术积累与较好的理论素养,因此,本书可以说是从不同的学术视野对英国小说发展史的一种多角度的立体透视。这种多角度的立体透视,在服从于主题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也许因为是集体撰写,使得著作各个部分的衔接不如独立完成的专著那样浑然天成。另外,如果对英国小说家审美态度与小说表现手法、结构模式、叙事艺术和艺术形式等之间的关系稍加论述,也许会使本书更加全面。整部专著的每一章皆是先概述,后介绍和分析各时代的代表作家,这在结构上难免有些落于窠臼。尽管存在某些不足,但总的来说是瑕不掩瑜的。 学术著作贵在创新,应该说专著的总体立论的基点就具有创新意识。这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著作必定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甚至引起讨论和争鸣。这对于英国小说研究的推进和深入,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原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