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学与审美关系新辩——评李志宏主编《文学通论——原理》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董学文、金永兵 参加讨论

    现代文学观念以及文学理论学科的生成发展,无疑与“审美”有着难以斩断的密切关联。在文学属性的系统中,“审美性”是一个不断受到重视的因素,并且在很多时候被泛化为一种批判和质疑的思想力量而参与到文学理论的历史演绎之中。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学理论逃逸政治话语过度干预以“回归”自身、西方文学理论大量涌入以及超出学理诉求实现思想解放等各种复杂因素的推动下,形成了文学本质界说的“审美论”思潮。这一思潮基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需求而形成,有相当的合理性,也有学术乃至社会的意义。但是,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也导致了这种文学“审美论”内部不但动机多元、观点驳杂,并且在当时急功近利、饥不择食的学术心态下,“审美”范畴内涵的复杂性、多质性被化约和同质化了,使之成为一种空洞的能指,很少有人做耐心细致的概念辨析和理论透视工作,仿佛“审美”成为一服包治文学理论百病的灵丹妙药,“审美”要素在文学理论中日益膨胀,甚至沿着审美心理主义和审美形式主义两个主要路径走向文学的“审美偏执”。
    近些年,文学“审美论”的走向逐渐为学界所关注与警惕,甚至有学者主张要走出“审美牢笼”。在这种理论的历史摆动中,文学与审美到底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怎样历史地发生的,文学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文学到底有无审美性,审美性在文学属性系统中有何意义,其外在表征是什么,文学审美性与艺术性、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关系该如何理解?面对这些难题,无疑是需要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魄力的。
    《文学通论——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试图对此做出深入的解析。这本书虽然名为教材,实际上是一部带有鲜明个性色彩的理论探讨性著作。全书围绕文学“审美性”展开论述,将审美性问题的探讨纳入到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思考,做出了颇富开拓意义的理论尝试。
    首先,作者不是在新时期以来所形成的关于审美问题的混乱场域中左冲右突,而是以强烈的理论思辨性,通过重新厘定文学审美性的历史生成以及内在涵义和外在表现,来为审美性问题的探讨清理出一块空地,从总体上为全书提供了清晰的逻辑基点,形成了内在的理论自洽性和系统性。该著纠偏了学界关于审美问题的“审美主义”倾向,重新恢复了“审美性”中所蕴含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历史统一性。在此基础上,准确界定了“文学审美性是文学整体的功能性属性”,既反对了忽视文学审美特质的理论倾向,也不把审美性作为文学惟一的本质属性。
    其次,该书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见解。譬如,关于文学的“非功利性”问题,人们往往只是强调其外在表征而忽视内在根源的讨论。该书指出:“文学审美性的非功利性质来自文学元形式的存在性质”,或者说“文学文本是形式性的存在物”。因为文学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世界的内容,文学文本是世界的特定形式”,对文学文本的观照,相当于对世界的形式的观照,这就成了文学非功利性形成的客观条件。
    同时,文学文本在结构上又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大类。这种形式化的内容和内容的形式化,既保持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同一性联系,又拉开了文学与功利性现实生活内容的距离,再如,关于文学功利性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文学能满足审美需要,有益于社会,因而具有功利性。该书解构了这种绕开问题实质的简单看法,进一步从不同环节和层次上来界定文学功利性的内涵,区分出“文学及审美的功利性”问题和“审美功用”问题,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再次,该书具有强烈而明确的概念意识,力图呈现理论探讨的科学性,反对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概念使用,同时注意在比较中确切界定概念的内涵。这对于我国理论界普遍存在的浑而欠析、偏而不全的使用概念的情况,无疑是有镜鉴意义的。该书对许多文艺学基本概念的界说,不仅带来了理论表述的谨严与科学,而且使得理论富有了张力和说服力。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