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谷文昌》是一部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作者笔下的谷文昌,其所作所为让人动情动容。这是一个实实在在被老百姓托举出来的典型。他的根在民间,他的魂系于党。评价他是“一心一意为党为民的优秀县委书记”,恰如其分。谷文昌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去世30多年,当地老百姓依然没有忘记他。“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是先祭谷公,再拜祖宗。”这是福建东山县几十年真实的场景。难怪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点赞谷文昌。 一个先进人物事迹报道的成功,往往让人们不仅记住了主人公,也记住了作品,但这部作品又有不同,我们还记住了作者。作者吴玉辉出生于东山,亲身经历了家乡的巨变,深切感受到当地百姓对谷文昌发自内心的怀念和敬仰。吴玉辉被谷文昌的精神所感动,用一种精神真诚守望另一种精神,也奠定了作品的深刻内涵。 生活中从来不缺好的故事,缺的是好的讲述。报告文学《谷文昌》讲述了一个独特的中国故事,再现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塑造了一个生动真实的“四有”干部形象。作者沿着谷文昌生活工作过的足迹一路走过,除了采访、提炼、思考、超越,作品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善于设置悬念,以浓厚的问题意识统领全篇,一系列问号求解的过程就是还原谷文昌一心一意为百姓、党性人民性高度统一、党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干事创业与求真务实精神相结合的过程。 作品从谷文昌碑前的香炉入手,寻找是谁敬献了香炉。从寻找一个香炉的敬献者入手,进而从一棵树入手,走近一个人,走进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谷文昌的质朴、纯粹、无私、奉献,有了历史纵深和宽广现场的交织呈现。 如何让这个形象丰满生动起来,避免好人好事的简单直白表述,让先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有温度有筋骨接地气?作品用事实说话,用细节铺陈,语言朴实,逻辑严密,对谷文昌进行了层次鲜明的立体描述。 讲述中,作者始终将“我”贯穿其中,对香炉的寻找,其实就是对谷文昌精神的寻找,是作者与谷文昌心灵不断对话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能这样,为什么至今仍感动着无数人?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其实就是对自我的追问。 可贵的是谷文昌的坚定信仰,“不救民于苦难,要共产党人来干啥”的誓言铮铮作响;“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的忠诚胆魄跃然纸上;当领导首先把自己的手洗干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得坦荡磊落,具有可以触摸的质感;谷文昌的实事求是,敢于担当,解放初期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改变了数千个家庭命运的德政,至今令人感慨唏嘘。 更可贵的是,老百姓始终不是一个被动、淡漠的群体,他们有血肉,有感情,知道感恩。敬献香炉只是其中一个事例,谷文昌的同事,被帮扶过的百姓,也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感恩着谷文昌。比如“文革”时期,谷文昌在福州被打成走资派,东山群众自发赶来,把他带回去保护起来。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写谷文昌没有将笔墨仅仅局限于一个人,而是通过与谷文昌血肉相连的百姓,互相映照。谷文昌对党感恩,百姓对谷文昌感恩。老百姓的感恩其实也是对党感恩,他们从谷文昌身上认识了党、拥护党,因为谷文昌是党的干部。一个人和一群人,一粒种子和一片土地,生根与开花结果的关系,给人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什么样的干部老百姓才会把他放在心上,有清晰的轨迹可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谷文昌对党、对百姓,当得起这句话。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百姓心中的敬。作品的许多细节真实具体,写出了谷文昌很崇高又很可亲、很圣洁又很质朴的多个侧面。是历史文化的熏陶、党的培养、人间冷暖的切身经历、太行魂魄的基因传染,最终成就了他的理想信念、崇德向善、坚强刚毅。他对人民的情感,对人的尊重、理解与关心,体现了人性的真善与对人的终极关怀。谷文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老百姓对谷文昌的爱戴,一个人和一群人的相知与感恩,在作品中双向发力,彰显出强烈的表述张力。而主人公的赤诚无私又和作者的真挚情感相遇,这无疑提升了作品的厚度与高度。 谷文昌为人为官的精神境界在今天已成为一种宝贵资源,亦犹如一面镜子,与社会、与党的干部、与不忘初心、与世道人心,有着鲜明的折射与对照。时代需要这样的干部,呼唤这样的精神。谷文昌形象留下的深刻启示在于,共产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下巨大的物质财富,又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谷文昌用生前事、身后名,回答了共产党人“入党为了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下什么”的生命课题,展现了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的真实魅力。 这本书出版的价值,超出了书写一个先进人物的意义。它更是向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致敬,向共产党人的服务宗旨致敬,向一种崇高精神致敬,向一个充满人性温暖、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写的人致敬。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感动读者,什么样的人物才能永远“活”着,作品留下诸多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