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扬个性 凸显真情—评《明清小品:个性天趣的显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沈伯俊 参加讨论

    明清两代,作为文学主潮的创作样式,人们公认是小说和戏曲。小说方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戏曲方面的《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均为杰出乃至伟大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在这两代的雅文学中,真正具有个性特征,可以与汉赋、六朝散文、唐诗、宋词相提并论者,大概只有小品了。
    对于明清小品,能够记诵若干篇目者不乏其人;但要对这一文学品种作一番认真的整体研究,却十分困难。一方面,明清小品数量太多,太分散,要总览全貌,披沙拣金,绝非易事;另一方面,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对明清小品心存偏见,远远不像对小说、戏曲那样重视,因此,已有的、可资参考的研究成果自然也少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写作一部研究明清小品的专著,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如此,这一领域仍然有一批不畏艰险的探索者,赵伯陶先生的新著《明清小品:个性天趣的显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l版),就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
    综观《明清小品:个性天趣的显现》一书,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高屋建瓴,纲举目张。面对数量巨大、品类繁多的明清小品,如何把握其总体面貌和发展脉络,是对研究者的眼光和水准的严峻考验。伯陶先生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高屋建瓴,采用纵横交错的多维视野和史论结合的二元结构,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了较好的宏观把握。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本体论》,正本清源,对明清小品作了全方位的理论观照;下编为《流变论》,以史为经,论述了明清小品的发展历程。比较而言,上编的写作难度更大,因而作者致力更多,也更见功力。采用这样的构架,使得全书纲举目张,收放自如,甚便于读者。
    上编共分六章:(一)文体的超越;(二)文化的跨越;(三)互动——理论的观照;(四)躁动——心态的掠影;(五)多彩的风姿;(六)历史的价位。它们分别界定了明清小品作为一种文学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文体特征,考索了明清小品的文化渊源和社会成因,论述了明清小品的丰富内容和多彩风貌,评骘了明清小品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其中,第二章深入探讨了明清小品的文化品格,这是本书最具研究个性的论题。作者从士林文化、市井文化、老庄禅悦思想三个方面进行透视,在《前言》中强调指出:“明清小品本原于士林文化,这是它对传统散文加以继承的基础;明清小品常常折射出市井文化的光辉,这是它染有个性解放启蒙色彩的保证;至于老庄禅悦之声在明清小品中的回响,则是其创作主体追求心灵自由的体现。明清小品跨越三种文化,其中以市井文化最为活泼有力。”在本章又指出:“明清小品的文化品格也非单一的、它具有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双重性,固然,这与时代因素也密切相关。同时,文人的小品创作又受到老庄禅悦之风的深刻影响,这又是唐宋以后儒、道、释三教合一下的必然走势。文化的跨越使明清小品创作的内容无比丰富,呈现出瑰丽的风姿;同时,文化的跨越也奠定了小品作者得以淋漓尽致抒发性灵的坚实基础。”
    本书下编也分为六章:(一)高扬传统——明初小品;(二)迈向自觉——明中小品;(三)个性天趣——晚明小品;(四)不绝如缕——清初小品;(五)走向终结——清中后期小品;(六)余论——现当代的辉煌。作者犹如一个高明的导游,引领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行进在风光无限的美文世界里。一个个的小品作家,或喜或悲,或庄或谐,与我们擦身而过;一篇篇的小品佳作,珠圆玉润,情意深长,令人口舌生香:真是摇曳多姿,美不胜收。
    第二,紧紧抓住明清小品的根本特征——个性天趣。小品与小说、戏曲在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既没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更没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唱腔。作为散文的一个分支,它篇幅短小,大多出于自娱的写作目的,究竟靠什么吸引人,打动人?作者指出:靠的是鲜明的个性、真挚的感情、自然的趣味。他不仅在书名中明确标出“个性天趣”这个着眼点,而且以之贯穿于全书的论述。例如,在上编第一章《文体的超越》中概而言之:“明清小品文的内容包罗万象,而从其艺术精神考察,则只是抒发个性天趣的载体而已。”在第三章《互动——理论的观照》中再次强调:“明清小品文的内在品格就是人性的张扬与人情的抒发。”在第四章《躁动——心态的掠影》中又进一步分析道:“明清小品是性灵的文字,最崇尚真。真就是事真、理真、情真、意真,虚情假意的作品在性灵文学中找不到存身之地。”“‘趣’之一事本属于审美范畴,但它的产生却是以真为依托的,没有真也就丧失了趣的审美感受。”作者对以公安派、竟陵派为代表的晚明小品,以及熔二派为一炉的集大成者张岱的作品给予特别的重视,也正是因为他们在张扬个性,凸显真情方面表现特别突出。抓住“个性天趣”这个要旨,使全书有了坚固的理论支点,从而产生了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第三,实事求是,胜义纷呈。做学问,切忌转贩陈言,人云亦云,也切忌随心所欲,故作惊人之论,关键还是实事求是。这一点,伯陶先生也做得相当好。比如,在界定小品文的概念时,他就提出:“由于小品文体的超越性,其内涵与外延都有难以把握的地方。如果我们将小品的界定稍作模糊化处理,也许更有利于我们对明清小品的探讨。”这种不胶柱鼓瑟的态度,确实为本书提供了比较灵活的理论空间。在论述明清小品的流变历程时,他既高度评价了公安派、竟陵派和张岱的成就,也对明初三大家、前后七子、唐宋派和清代的桐城派等在小品创作中的成绩作了适当的肯定。这样,就避免了那种过分扬此抑彼的片面性,更加清晰地梳理出这一特定文体的发展脉络。而对明清小品的弱点和弊病,他也随时指出。实事求是的精神,使全书胜义纷呈,有助于人们以文学史的眼光,来认识明清小品可与唐诗、宋词、元曲并驾齐驱的文体意义。
    阅读本书,还有一个感受,就是作者行文流畅,颇具文采,在旁征博引中议论风发,使读者轻轻松松地增了知识,长了见闻。
    以上所谈,只是拜读此书的初步感受,未必抓住了书中的精要之处。即使是这样,至少也可看出,这是一部严谨的、具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著作。
    伯陶先生为人诚笃,治学精勤,对明清文学有着深厚的学养,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十几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条件简陋的“一统楼”里,以书为伴,潜心著述,不问寒暑,不计艰辛,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l版)、《袁伯修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二书,尤其值得注意。前者从市井文化入手,广泛地探讨了明清文学(包括小品)的生态环境;后者则具体研究了明代小品大家之一袁宗道(字伯修)。有了如此坚实的基础,写出《明清小品:个性天趣的显现》这样高质量的专著,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作者简介]沈伯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原载:《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