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在西部的坚守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遥远(蒙古族) 参加讨论
数年前大学毕业的前夕,我写下了“一路向西/重岩砸向背后的过去/一念之间我想到的异地是此行的目的/前头注定有更开阔的野营地/星辰们如期闪亮在高处/为尘世的人事频频会晤……”这样的诗句。在1991年7月我挥别了大学校园和亲人们,为了梦中的文学理想,携着几本刊有自己早期作品的杂志和毕业证,在自由得无家可归的情形下,我横穿了中国的西部,流落到了这座名叫库尔勒的边陲小城。
    命里注定我将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许多值得铭记的日子,就在此刻,夜已深沉,我点燃一支香烟,安静地坐在深山里一座水电厂水库边的一间斗室里,想到珍藏在文字中的怀念,我知道我难以抗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更多的人选择了淘金之路,他们天真地想念金子能够拯救自己,在谎言和盘剥、争吵和搏斗中,人类业已建立的良知、公正被重新评估,得出一些一钱不值的结论,甚至被泼上了污水……当时代需要文学来廓清迷雾引导纯洁的孩子们重归家园的时刻,人们抛弃了文学。这种物质的拒绝,使文学的愿望更加成为不可或缺的未来世界。尽管历尽生存命运的坎坷,但我从没有远离过文学,我与一些出色的作家、编辑和文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悉心的交流。与我保持联系的作家和刊物有:《民族文学》的齐丹、《清明》的倪和平、《当代小说》的刘照如、《青年文学》的赵大河、《飞天》的赵剑云、《朔方》的漠月、《十月》的凌翼……在我近年的小说创作中,新疆小说家董立勃、赵光鸣、青年评论家何英等老师也一直关注着我的创作,并真诚地给了我很多扶持和帮助。尤其是中国电力作家协会的顾绍康(就在我写这篇文字时,得知了这位深受系统内外文学青年爱戴的著名诗人和长者刚刚去世的消息,顿觉心中悲痛万分)、潘飞两位领导在得知我的生存和创作环境十分艰难时,心情十分焦虑,四处为我的创作条件能够得以改观而奔波不止……我在此处写出他们的名字意在说明,在偏远的西部,我并不缺少源于精神上的激励,我以为这一点对任何一位写作者都非常重要。我常想,一个当代作家,他生存的境遇往往决定着对某些人生命题思索的深度。我的意思不是在说,一个作家命运多舛就会成为杰出的思想者。若你不具备忍受孤独的品质,即使你举着要饭的碗满天下背诵先锋诗歌,你的形象也只是一个乞讨者。孤独精深之处该是一片宁静,覆盖着永不飘散的神明……为了生存,除完成本职工作外,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潜心研读中外名著上,从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和力量,做了近百万字的读书札记。为了做好创作上突破的准备,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于苛刻,除了读书,放弃了工作之外的一切应酬……经过生活现实的磨砺和读书思考的充实,渐渐地领悟了文学创作的真谛。从2000年新春开始重新写作,重点放在小说创作上。这一年,有中、短篇小说《雪殇》《圣钟》《和谐或秩序》《飘摆的裙角》《迷离或倾诉》等发表在《莽原》《芙蓉》《红岩》《作家》等刊物上,中篇小说《黑森林》入选了由《朔方》杂志组织的“西北五省作家作品专号”。随后的几年里,每年都有10余万字的作品刊于《十月》《清明》《钟山》《小说界》《中国作家》《民族文学》《广州文艺》《飞天》《西部》等多家文学期刊。《羽毛在阳光里闪烁无比》《小楼中的日子》《忧伤的麦子》和《永远的羊》等一批短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分别被《作品与争鸣》《中华文学选刊》《小说精选》和《小说月报》等转载。其中《永远的羊》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选入了《21世纪年度小说选·2003短篇小说》中,并被中央电视台买断了电影改编权。2004年春天,在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和《十月》杂志社的扶持下,相继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图像与花朵》和《永远的羊》,并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联为此组织了“遥远小说创作研讨会”。在2004年的第三届全国电力文学评奖中,分别获得了“著作奖”、“优秀著作奖”和“单篇优秀作品一等奖”。2005年11月被中国电力作协推荐到中国作家协会而成为会员。2006年初我的第三部中、短篇小说集《无羽之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底,参加了新疆作协主办的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迄今为止,我已在全国各地文学刊物发表了100多万字的作品。由此,对于小说创作,自己的信心更强了,不仅不觉得没东西可写,相反觉得可写的东西很多。尤其是目前的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们又身处西部,西部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实际上富有多种可能性。人们的生存环境、新旧事物的纠缠、多种事物存在的状态都给小说家提供了非常充分的可能性。我觉得,与大城市和东部相比,身处西部并非劣势,西部的历史如此悠久,背后的人文内涵极为丰富,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坚守。西部的优势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不是一下子能说清的,而小说是最有可能“说清楚”的。问题在于不见得一下子能写好,真正写出有质量、能够代表这块土地的东西,非常有难度。障碍还在于作家自身。每当看到这种充分的可能性后,就觉得一个作家首先要做到充分学习,大量消化大师的作品,从而找到自己的可能性。一方面有雄心,一方面很自卑;一方面焦急地想写出东西,一方面焦急地想多学点东西。自感生命内在的张力不够,学习和各方面的准备还不充分,自身的文学修养还差得很多,文学资质还是有点跟不上,难以写出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的作品来。
    文学并不须占据空间、统治时代,它所做的全部努力是将人类高尚的情感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直到永远。当它遭到冷遇时,它并没有消失,而是退守人们的心里,人心也是一个世界、一个时代。
    (作者系新疆大山口水电厂水工专责)
    原载:《文艺报》2007年10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