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导因和发展的动力,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则是数字化。因此可以说,数字化引起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革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引发了信息技术革命,而信息技术革命则引发了全球化进程。对数字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对数字化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深刻认识信息技术革命的意义,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加快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我们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基于二值逻辑的数字化系统 逻辑是数学的基础,也是数字化的基础。在目前的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加工、传输和存储都是以二进制数的方式进行的,即用二进制的两个数0和1来表示。我们把二进制数的一个位称为一个“比特”(bit)。计算机中所有信息对象如数字和运算、字符、声音、颜色、图形、图像,连同计算机指令,都用“比特”来表示,这一关键技术被称为“数字化”(digitalization)。因此,我们对数字化的认识应该从当前计算机系统的数字化理论开始,从基于二值逻辑的数字化系统开始。 首先我们简述数字化的对象和方法。计算机最基本的功能是数值与逻辑运算。二值逻辑计算机系统的电子线路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它非常适合做二进制数学运算和二值逻辑运算。数学运算将十进制数转化为二进制数,经过计算机系统运算以后再转化为十进制数。同时,数值运算系统要将所有的数学运算转换为算术运算,并将所有的算术运算转换为加法运算。这样,计算机系统的数值运算只需做二进制的加法运算就可以了。二值逻辑运算有┐(非)、∧(与)、∨(或)、→(若,则)、↔(等值)。表示二值逻辑运算规则的真值表,也只需用0(表示“假”)和1(表示“真”)便可定义。在二值逻辑计算机系统中,二进制算术与二值逻辑运算是由“算术逻辑运算器”(ALU)来完成的。 字符是另一个重要的数字化对象。我们将8个“比特”作为一个单位,称为一个“拜特”(byte),或称为一个“字节”。一个字节能表达28=256种不同的情况。这样,我们就能将所有的数字和字符(英文字母、标点符号和常用符号)都进行编码。目前计算机使用的基本字符代码是ASCⅡ码,它是“用于信息交换的美国标准代码”的英文缩写,计算机的发明者美国人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仅有ASCⅡ码是远远不够的。英文之外的文字表达就是一个问题。汉字等非拼音文字都是大字库,其单字数量远远超过256个,在ASCⅡ码的框架内是无法表达的。计算机科学家们采用了汉字编码的双字节技术,即每个汉字采用两个字节编码,并且每个字节都是高位为1的扩展的ASCⅡ码。这样用两个字节就能够表示27×27=16384个不同的汉字。采用这种编码技术不仅能够表示所有汉字,而且每个汉字都和ASCⅡ码字符区别开来。汉字双字节技术是汉字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和重大突破。 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处理声音、颜色、图形和图像的技术。计算机喇叭可以发出不同频率的音响,我们只需考虑如何控制发音的频率。首先考虑怎样把声音转换为二进制数。可以把声波看成一种正弦波,它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频率(频率范围37-32767赫兹)。现在我们对这段声波进行采样。每个样品的信息量可以通过把相应的声波分割成相同的单元来获得。8位采样就是把每个样品分割成256个相同的单元,16位采样则是把每个样品分割成65536个相同的单元。当计算机以与取样相同的速度来处理这些字节时,原来录入的声音就被重放出来。 黑白图片是以黑白二色和不同的灰度来表现的。我们把一张黑白图片划成尽量精密的网格,并把这张图片与某一矩阵相对应,图片的每一个格子对应于矩阵的一个坐标。对于矩阵的每一坐标,我们用一个字节来记录其颜色。由于一个字节可以存储256种不同的信息,就可以表示不同的灰度。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记录并重现这张黑白图片。彩色图片的记录和重现是完全类似的,只需将不同的色彩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而用一个字节(可表达256色)或多个字节(更多颜色)来记录各种不同的色彩就行了。 根据颜色记录和重放的原理,我们也可以处理图形。这需要很多的“比特”。图形需要尽量精确,因此我们以计算机显示器的最小单元“象素”作为一个单位来处理。例如适配增强VGA卡的显示器,可以处理1024×768=786432个象素,而每个象素要用一个字节来记录其颜色的信息,这样形成的一幅完整画面,称为一帧。一帧画面由786432个象素组成,因此要用786432个字节来存储,每个象素可以有256种不同的颜色。可见要作图形,需要处理很多的“比特”。 图像是要让图形“动”起来,这就需要在单位时间处理更多的“比特”。如果电子枪扫描的速度是每秒60帧(低于这个速度则不能看到高质量的影像),则中央处理器(CPU)的处理速度应不低于每秒786432×60=47185920个字节。因此,要在计算机上看到运动的图像,CPU的处理速度应不低于每秒47兆字节!设想我们要看一个小时的电影,多达170吉(1吉等于1024兆)字节的信息将被存储和处理! 计算机指令是一组二进制代码,由操作码和操作数两大部分构成。计算机指令指挥计算机作特定的操作,有时是十分复杂的操作,但它自身却十分简单。例如,加法的操作码是01100001,它可以对两个复杂的参数作加法运算。再用一个循环命令,它就可以连续作加法运算。由于计算机指令可以简化为只击几个键或点一下鼠标,尼葛洛庞蒂说:“为数不多的几个比特就可以创立宗教,发动战争或者带来和平。”[1] 在目前的计算机系统中,知识表示是用数据库来实现的。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三大前沿领域之一(其他两项是人工智能和网络)。数据库是数据的集合,它的逻辑结构是具有某种关系的二维表。由于数据是可以积累的,因此数据库可以是很大型的,这一点与人类知识的积累方式是完全相同的。事实上,在目前的计算机系统中,知识的积累不论从速度到规模,都是人所不能企及的。在数字化时代,一个国家对数据库的占有程度甚至被用作衡量这个国家“数字化贫富程度”的重要标志,所谓“数字鸿沟”也以国家对数据库的拥有量作为衡量标准。 但是,在人与计算机的竞争中,人是以其“智能”来取胜的。在这方面,目前最“聪明”的计算机仍然无法与人竞争。例如,编制一个围棋程序来与专业棋手对弈,先要将专业棋手的棋谱存入数据库,存入的棋谱越多,计算机的围棋知识越丰富。但如果棋手下出一个新招,计算机往往无法应对。当然我们可以在程序中安排一个学习过程,即把“新招”也存入数据库。但由于“新招”可以是层出不穷的,计算机的“学习”只能是滞后的。由于目前的计算机系统是以二值逻辑为基础的,它对事实陈述(命题)的反映只能是或真或假的,对“新招”的反应只能是“脱先”。这是一个致命错误,专业棋手只要抓住这个错误就可以击败计算机。由此可见,基于二值逻辑的计算机语句非此即彼的判断不符合人类思维的规律,作为语句集合的计算机程序就只能是非智能型的。这样,数据库自身不论再大,由于调用和处理数据的程序是非智能型的,这种数据库系统只能是非智能型的,从而以数据库作为其知识系统的计算机系统也只能是非智能型的。看来,智能型的数字化系统必须另辟蹊径。 二、多值逻辑与数字化 从理论上说,数字化并不必然使用二值逻辑和二进制的方法,它还可以使用多值逻辑和其他进制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把三值逻辑作为数字化的基础。在三值逻辑系统中,每一命题变元和命题函数除了取t(真)、f(假)为值,还可以取第三种值。由于对第三种值可以作不同的解释,从而可以建立不同的三值逻辑系统。例如,克林、卢卡西维兹、波克万分别将第三种值解释为“非决定的(u)”、“中间的(i)”和“无意义的(m)”,他们的三值逻辑系统也有不同的特征和作用。克林解释的最初动因是要接纳非决定的数学陈述;卢卡西维兹则是要处理亚里士多德的未来可能陈述;波克万的解释则直接受到语义悖论的启发并试图解决语义悖论。 三值逻辑的语义在其使用的模型上与经典逻辑的语义不同,这种模型使用了偏谓词符号。以克林的三值逻辑为例,设E上的k(k≥1)元偏谓词r表示从Ek到{t,f}上的偏函数,由于赋予命题第三种值u,每一个谓词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函数r:Ek→{t,f,u}。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三值逻辑谓词演算的语义,在这样的计算机系统中有可能实现模糊识别和不确定推理。现在我们假设一个机器人,它的目的是要努力获得知识,为此,它试探并考察它周围的环境。我们再设想它能凭借装备的视觉系统和触觉系统从周围的环境获得信息。一般说来,它的知识是不完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将会增加其知识的积累。因此,我们就要设想这个机器人不会遗漏信息或改变信念。这个设想中含有两个假设: (ⅰ)机器人总是处于某种不完全知识状态; (ⅱ)机器人绝不会丧失或改变其信念。 什么样的逻辑适合描述这种机器人的行为方式呢?假设(ⅰ)使我们立即想到三值逻辑,因为它正好就是一种适合于处理不完全信息的逻辑;假设(ⅱ)使我们想到这种逻辑必须具有单调性,断定一旦确定为真(或假),它就应该始终保留这个值。可以证明,克林和波克万的三值逻辑都满足单调性,而卢卡西维兹的三值逻辑则不满足单调性。[2]这样,基于克林和波克万的三值逻辑制造的机器人正是我们上面所设想的行为规范的机器人,它们决不会陷入任何没有保证的结论。在另一种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那种能够改变自己信念的机器人,这样的机器人的行为方式则可以由卢卡西维兹的三值逻辑来表达。 在多值逻辑的基础上,我们同样可以用多进制表达上节所说的数字、字符、声音、颜色、图形和图像。三值逻辑的数字化系统以0,1,2三个数字为信息载体,多值逻辑的数字化系统以0,1,…,n等多个数字为信息载体,从而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 如果我们在电子线路中能够实现多值逻辑运算和多进制的算术运算,就有可能制成与基于二值逻辑和二进制的计算机完全不同的新型计算机。目前正在研发的量子计算机(quantum computer),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基于多值逻辑和多进制的新型计算机。在这样的计算机系统中,其逻辑特征与数字化表达方式又有什么不同呢?其智能化的知识系统又有哪些可能的应用呢?它对数字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让我们先来考察三值逻辑与经典二值逻辑的关系。我们以卢卡西维兹的三值逻辑为例,记之为L3,并记经典二值逻辑系统为C2。设A是由命题变元p、q构成的任一合式公式,可以证明,若A是L3重言式,则A必为C2重言式。我们只需在L3关于A的真值表中划去中间值i的输入及相应的真值输出,得到的就是C2关于A的真值表。因为前者是重言式,故后者必为重言式。 现在我们通过改变重言式的定义,看看它对系统会产生哪些影响。 定义:系统中的重言式是不取值f的公式。 这个定义对C2中的重言式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在C2中,一个公式不取值f,它必取值t。因此,C2中的重言式集不会有任何改变,从而C2保持其定理集不变。但在三值逻辑系统中,情况就十分不同,一个公式不取值f,它必取值t或i。根据定义,这样的公式都是重言式。现在我们构造一个三值逻辑系统,使得它的定理不是C2的定理,并且它可以成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推理系统,例如作为量子力学的基础。我们以莱欣巴赫的三值逻辑系统为例,该系统有三种否定:循环否定~、对立否定-、完全否定 我们取完全否定 从├A和├A→B可以得到├B。 显然,分离规划是保值t或i的,因为在→的真值表中,只有当前件t后件f时,→才取值f,在其他情况下,它都取值t或i。因此,使用分离规划,从重言式只能得到重言式。 记这个系统为R→,在R→中,考虑排中律的否定 因此, 这一结论说明,多值逻辑不仅有与经典二值逻辑不同的解释,而且它还有经典二值逻辑不具备的推理作用。例如,对于R→,由于它的公理可以取值t或i,它就可以保证,当作为推理前提的命题取中间值时,推理能够无矛盾地进行。 现在我们将三值逻辑用作量子力学的逻辑基础。在量子力学中,测不准原理的逻辑表达是一个难题。我们用x和p分别表示一个粒子在某一时刻的坐标和动量,用Δx和Δp分别表示x和p的误差,它们的关系满足 就是说,粒子的坐标和动量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量到。因此,量子力学的规律只能是概率性的,因果决定论的原则必须抛弃。设有一个命题p,它表示在确定条件下某一量子现象出现的可能性,显然在经典二值逻辑系统C2中,无法表达该命题的语法和语义。而根据我们前面对莱欣巴赫的三值逻辑系统R→的讨论,它不仅有适合作为量子力学推理的语法,也有适合的语义解释。这样,R→为量子力学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逻辑模型。 对于有穷多值或无穷多值逻辑系统,我们可以指定命题的某些真值为特指值,从而定义不同的重言式,并构造满足以这些重言式为定理的各种多值逻辑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经验推理。例如,前面讨论的智能化围棋程序,就可以使用三值逻辑系统来编制。因为在围棋棋盘上共有19×19个“位”,每个“位”共有3种可能的着法(黑、白、空),而在三值逻辑的计算机系统中,逻辑和数值运算是以三值逻辑和三进制的方式实现的,对上述围棋程序的设计和运算都非常方便。在这样的系统中,由于对第三种值还可以作智能化的解释,就可以编制出智能化的围棋程序。可以预见,随着多值逻辑计算机的出现,可以击败专业棋手的智能化围棋程序一定会编制出来,这在目前的二值逻辑系统中是无法实现的。 多值逻辑在知识表示的方法和知识系统的特征上也与二值逻辑不同。首先,在使用多值逻辑和多进制的数字化系统中,对象的表达式更加简短。在二值逻辑的数字化系统中,每个“位”能够表达2种不同的情况,8个位构成一个“字节”,每个字节能够表达28=256种不同的情况,一般而言,n个位能够表达2n种不同的情况。在三值逻辑的数字化系统中,每个“位”能够表达3种不同的情况,8个位能够表达38=6561种不同的情况,一般而言,n个位能够表达3n种不同的情况。在三值逻辑的数字化系统中,只需用6个位作为一个“字节”,就可以表达36=729种不同的情况。在这个系统中,其知识表达式的长度只是二值逻辑数字化系统中的3/4,而它能表达的知识对象比目前在二值逻辑的数字化系统中所表达的一切对象还要多。其次,在使用多值逻辑和多进制的数字化系统中,知识系统的特征是智能型的,这是因为命题具有真假之外的第三种值或更多种值的逻辑系统,更符合人类思维的特征,因此它能够实现表现人类思维特征的智能化推理。其三,在多值逻辑系统中,由于对中间值解释和对重言式定义的多样性,就能构造出不同的多值逻辑系统,这些具有不同性质的多值逻辑系统在经验推理中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三、数字化的哲学问题 一百年前,数学史上连续发生了几件重大事件。1899年,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出版,论数字化标志着从欧几里得《几何原理》开始的有2300年历史的实质公理学的终结和形式公理学的开端。1900年在巴黎第二次国际数学大会上,希尔伯特发表著名的关于数学问题的划时代的讲话,提出了23个著名的数学难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证明集合论中的连续统假设(CH),第二个问题是证明实数系的一致性。第二年即1901年,罗素在集合论中发现悖论,此后,包括罗素在内的许多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致力于数学基础的研究。1903年,罗素出版《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从逻辑推导出数学的理论。1904年,希尔伯特在海德堡第三次国际数学大会上宣读“逻辑与算术的基础”的论文,提出证明论的初步设想,其理论体系则在1920年的“希尔伯特方案”中得以完善。证明论以形式化的数学系统为研究对象,其主要思想是,在形式化的数学系统中,如果作为出发点的形式公理都具有一致性(或称无矛盾性),并且形式推理规则也保持一致性,则此形式数学系统是具有一致性的系统。 可以认为,从希尔伯特开始的形式化运动是当今数字化运动的理论基础和直接根源,因为数理逻辑的建立以及形式语言和形式化方法的使用,直接导致图灵的理论计算机和冯·诺伊曼的实用计算机的建立。而现代计算机的模型仍然是图灵机和冯·诺伊曼机的模型。如果没有20世纪初为解决数学基础危机而使用的形式化方法,当今改变我们生存方式的计算机和数字化都是不可能的。 数字化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化系统,我们用形式化方法对数字化系统略加分析便会十分清楚(为了方便,这里仅对二值逻辑的数字化系统进行讨论)。 形式化方法首先要借助于一种形式语言。一个形式语言由初始符号和形成规则构成。为叙述方便,我们记数字化系统的语言为LB。 初始符号是一个语言的字母表。语言LB中只有两个初始符号0和1,并辅以技术性符号:+、∧、∨、¬。 对LB的初始符号要注意两点:第一,这些符号都没有意义,经解释后它们才具有特定的含义。第二,技术性符号也是通过0和1来定义的,例如,操作码+的定义是01100001,等等。由此可以看出,LB中只有两个初始符号0和1。 形成规则是该语言的语法。形成规则保证,按该规则生成的符号串都是有意义的。形式系统中有意义的符号串称为语句。例如,称号串01100001(00000011,00000100)是LB中的语句(表示运算3+4),符号串01100001(00000011)则不是(二元操作符缺少一个运算参数)。 形式语言LB加上皮亚诺形式算术系统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可构成一个数字化的形式系统LB。 初始符号是没有意义的,但经解释后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义。在数字化的形式系统LB中,对初始符号0和1的解释如下:在计算机电路中,它们分别表示电路的开与关;在存储系统中,它们分别表示充磁与消磁两种状态;在传输系统中,它们分别表示电位的高和低,等等。技术性符号+表示加法运算,∧、∨、¬分别表示逻辑运算与、或、非。 形式系统LB可以方便地应用于计算机的数值运算和逻辑推理。由于文字、声音、颜色、图形、图像都可以数字化,所以LB也可以用于多媒体系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化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只有两个初始符号0和1的形式化系统,数字化方法是形式化方法的继承和发展。这是因为:第一,数字化的对象和方法都直接来源于形式化,没有形式化就不可能有数字化;第二,数字化是一种“只有比特”的形式化方法,即以“比特”为语言材料,并以“比特”表达其形式公理和形式推理规则的形式化方法;第三,数字化是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它直接应用于计算机并促进计算机的发展。所以,形式化是数字化的直接根源,而数字化则是形式化的最新表现形式。 在哲学领域,数理逻辑的建立以及形式语言和形式化方法的使用,引起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哲学或哲学史上曾经发生两次重要的转向,即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和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古代哲学以认识客体为研究对象,使用素朴直观的方法,体现唯物主义的主要倾向;近代哲学以认识主体为研究对象,使用形式逻辑的方法,体现唯心主义的主要倾向;现代哲学以认识的中介(语言)为研究对象,使用数理逻辑的方法,体现了逻辑主义或者说超越唯物唯心的主要倾向。可见,这两次重要的转向都源于新方法的使用。哲学的两次转向实现了某种回归。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一种实体,数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体现数的规律与法则。现代哲学认为语言符号的关系和意义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语言分析方法是哲学基本方法,离开语言的形而上学问题是无意义的命题。哲学的语言转向是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反思和对语言的批判来实现的,是在更高阶段发展了对数字和符号的本质的认识。由于数字化符号是语言符号的一种,这次转向通过对语言符号本质的批判实现了向语言的回归。在现代逻辑学和现代语言学中,对语言符号的空间排列关系的研究形成语法学,对语言符号的意义和解释的研究形成语义学,对语言符号与语言环境和语言使用者的关系的研究形成语用学。形式语法学、形式语义学、形式语用学是现代语言学、现代逻辑学和现代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计算机和数字化理论认为数是世界的真实和完全的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从而在一种更高形式上完善了对语言本质的认识。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派将语言符号作为哲学的基本对象,这一基本原则影响到现代西方哲学的几乎所有学派,甚至成为主宰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思潮。形式化发展至今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但它仍然方兴未艾,它的最新表现形式就是数字化。数字化使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的内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的合理部分也应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吸取。我们来看数字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产生的影响。 赛博空间(Cyberspace):“赛博空间”一词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用来描写计算机时代新的生活和交往空间的用语,他使用这个新词显然是与维纳的“控制论”(Cybernetics)有关。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赛博空间”被赋予更多的涵义。目前,我们可以把“赛博空间”定义为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信息存储、加工和传输的方式,从而也是一种新的物质存在方式。也许“赛博时空连续统”(Cyber space-time continuum)这一新概念更适合描述这种新的物质存在方式。由于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已经确立了新的时空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发展自己的时空观。事实上我们已经有很多的以Cyber为前缀的术语,如“赛博文化”(Cyber culture)、“赛博社会”(Cyber society)等等,需要我们对之作哲学的思考。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主要是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实现的数字化仿真效果。Virtual一词译为“虚拟的”对中国人可能会产生“误导”,其实它的英文原意还有“实际上起作用的”、“事实上存在的”、“因内在力而能产生作用的”等等,译为“虚拟的”仅仅体现了它的某一层意思。根据我们前面的研究,一切认识对象如数字、字符、声音、图形、图像等等都可以被数字化,从而被虚拟化。由于数字化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它在数字化时空里又具有明确的现实性。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远程教育、电子商务、军事训练等众多的领域之中。可见,Virtual reality无论从辞源意义上说,还是从实际意义上说,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我们也应该对之作深入的哲学思考。 数字化存在(Being digital):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尼葛洛庞蒂使用的“数字化存在”也许是一个最带根本性的哲学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哲学范畴。“数字化存在”不仅用指物的存在,而且也用指人的存在,指人在数字化的世界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当然也可能是一种新的异化方式。可以预言,在21世纪由于信息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结合,完全可能制造出Original I(可译为“本我”)之外的一个或者若干个Virtual me(可译为“虚我”,甚至也可译为“真我”或“实我”)。对于这些新的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应该对之进行哲学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范畴和基本概念如思维和存在、时间和空间、生命和进化、认识和实践、历史和社会、自由和必然、人的解放和人的异化等等,恐怕都不得不重新考虑,并增加新的内涵。 四、数字化的意义 1.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新阶段。 1995年,网络从神话变为现实,美国“新经济”开始出现奇迹。也是在这一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出版了他的《数字化生存》[3]一书,宣布以“比特”为存在物的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时代》周刊将他列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未来学家之一。雷·海蒙德认为,信息时代经历两个发展阶段:物质化(physical)信息时代和数字化(digital)信息时代。[4]在物质化信息时代,信息载体是“原子”,如书籍、报纸、杂志、包括模拟信号的电话、电视及传真,它们都是由原子构成。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信息的消费表现为对某种物质的消费,例如,人们必须购买书籍,订阅报纸、杂志,安装电话机、电视机和传真机。人们对信息的传递也主要依靠这些工具。凭借这些传输工具,人们能够更快地传送信息,甚至已经能够观看现场直播的体育比赛和运动会。托夫勒当时就惊叹信息传播范围之广和速度之快,并预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尼葛洛庞蒂将这个时代称之为“传送原子”的时代,但这只是信息时代的初级阶段。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信息工具实现了高度统一。计算机和网络成为加工和传输信息统一工具。在数字化时代,对信息的加工和传输不再需要传统的书写工具和运输工具——计算机和网络已经完全取代了它们。这是数字化信息时代区别于物质化信息时代的第一个特征。其二,信息载体实现了完全统一。任何信息对象,无论是数字、文字或符号,还是声音、图形或图像,都只需用“比特”来承载。传输“比特”的速度是光速,这是一切速度的上限,而传送“原子”的速度最快的是音速,更多的是亚音速,当然无法与光速相比。其三,在网络上传播的数字化信息具有开放性。采用全球统一的TCP/IP协议和点对点方式组织的互联网,其信息形态具有开放性,其通信方式具有自主性,其通信主体具有平等性。其四,在物质化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消费是完全被动的,而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消费却是相当主动的。综上所述,电视机和传真机的普及标志着物质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新阶段。 2.数字化制约全球化进程。 尼葛洛庞蒂早在5年前就预言全球化会到来。他说:“数字化存在有四个强有力的特质,这四个特质是: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赋予权力。”[5]全球化果然如约而来,它是数字化的必然结果,它的规则是数字化的规则,因此,应该从数字化的特征来理解全球化的本质。我们首先从数字化来看全球化的规则。全球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我们仅以全球化的商业为例,说明全球化规则的一些特征。第一,只有一个市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客户要在世界各地采购,公司必须提供这种服务,否则只有被淘汰。公司的竞争目标是国际市场,而不仅仅是国内市场。巴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战略学教授布拉马尼安·兰甘说:“在国外的失败现在可能意味着在国内的失败。要么在全球创新,要么垮台。”[6]第二,只有一个标准。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公司提供的产品质量在全世界都应该是一样的。可口可乐、耐克、IBM、海尔能够成为世界品牌,就是因为它们实行了全球统一的质量标准。第三,只有一种经营方式,那就是数字化的电子通关贸易。中国政府建立的“金关工程”、“金税工程”,将实现数字化的商业贸易,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要求。第四,只有一个基础。全球化的这些规则必须是参与这场游戏的各个主体共同接受的,而且它必须是能够数字化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采用计算机和网络加以管理。显然,在全球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也必须遵循类似的规则。我们再从数字化看全球化的本质。马克思曾经把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来研究资本主义,我们今天则要把“比特”作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元素来研究信息社会,进而研究全球化的进程和趋势。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重大理论问题需要研究。例如,我们要研究“比特”所表现的人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关系,研究“比特”与社会财富,研究“比特”和数字化社会,研究“比特”和全球化进程,还要研究“比特”可能造成的新的社会和全球问题,例如:“比特”与信息社会的贫富分化,“比特”与新的(信息)贫困化,“比特”与社会安全,“比特”与世界战 争,等等。 3.数字化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数字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式。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数字化书籍、数字化报刊杂志、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学校等等,将来还会有数字化社区、数字化政府和数字化社会。就目前我们对数字化的认识而言,我认为对数字化与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都可以数字化。人类基因组的破译说明,甚至代表人类文明最高成就的人自身也可以数字化。数字化不仅可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而且可以保护人类文明不至毁灭。也许有一天,科学技术会发展到这一步,人类的全部文明可以存储在一个微小致密的物质载体之中。如果到了这一天,即使人类毁灭,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也会得到保存。在这样一个令人激动的数字化时代,我们面临的是难得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据2000年底最新统计,中国目前因特网的用户为1690万,占世界使用因特网总人数的4.2%,列在美、日、德、英之后,居世界第5位(前4位因特网用户和所占使用因特网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美13570万/36.2%,日2690万/7.2%,德1910万/5.1%,英1790万/4.8%)。按尼葛洛庞蒂最新预言,再过三年,中国将会成为因特网的最大用户,在因特网上使用最多的文字是中文![7]如果真的是这样,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因特网,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就有可能在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有可能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就是我们在数字化时代享有的机遇。 同样严峻的事实是,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发明者美国从一开始就占据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垄断着最重要的数字化资源。据联合国的统计,美国处于信息技术市场的前沿,这一市场每年大约使美国经济产出增加1000亿美元。在全球信息产业中,美国CPU的产量占92%,系统软件的生产量占86%,互联网的用户达1.13亿。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近3000个,有70%设在美国,全球访问最多的100个网站中,有94个设在美国。面对这样情况,法国人抱怨他们的数据库领域已全部被美国垄断了,日本则惊呼自己有可能沦为美国的“信息殖民地”。 数字化造成新的贫富分化。联合国一再就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发出警告,据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小组称,只有5%的世界人口能够接触到因特网,目前因特网上的内容大部分仍然是用英语表达的。该机构说,如果穷人无法接触信息技术,他们可能将进一步被排斥在全球经济的边缘。联合国秘书处称,世界上93%的因特网用户在富裕国家,而世界上贫穷的地区也是与因特网连接程度最低的地区。 数字化还造成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新的文化侵略。因特网使得西方以私有制为基础、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肆无忌惮、毫无阻拦地向外渗透。因特网也使文化的冲突进一步加剧。美国是世界头号传媒大国,在传统媒体上它已占有霸主地位,因特网的出现则使它成为传媒寡头。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如何抵御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入侵? 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曾经感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人类刚刚迈入新世纪的时刻,我们面对的是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全球化潮流。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确实是我们必须冷静思考,沉着应对的大问题。 注释: [1] 尼葛洛庞蒂:《任何东西都将数字化吗?》,〔美〕《时代》周刊2000年6月19日。 [2] Turner,R.,Logic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llis Horwood Limited,1984. [3] 原书名为Being Digital,我认为译为“数字化存在”更为合适。 [4] 参阅〔英〕雷•海蒙德著《数字化商业》,周东、倪正东、关威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5] 参阅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6] 盖尔•埃德蒙森:《放眼世界,消除国界》,〔美〕《商业周刊》2000年8月28日。 [7] 尼葛洛庞蒂:《任何东西都将数字化吗?》。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第十六届世界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 王宪均著《数理逻辑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 蔡曙山著《言语行为和语用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 胡泳、范海燕著《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5] 乔岗编著《网络化生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版。 [6]〔美〕M·雅默:《量子力学的哲学》,秦克诚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7] Enrico G.Beltrametti and Gianni Cassinelli, The Logic of Quantum Mechanic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8] New York Times, 8/15/2000. [9] Business Week, 8/25/2000. [10] http://www.usatoday.com/ [11] http://www.nyt.com/ 蔡曙山:1950年生,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