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故乡永远是诗歌的“根”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田禾 参加讨论

    我觉得我是一个怀里抱着故乡写作的诗人,是一个最有“根”的诗人。我虽然在故乡在乡村只生活了21年,而离开家乡离开故土却有24年了,但我对童年的乡村记忆,却是最深刻的,最刻骨铭心的,这些童年的乡村记忆,早已融进了我的血液和生命里。虽然我现在深居在喧嚣嘈杂的大都市里,但我每天一睁眼一闭眼一样能触摸到乡村的呼吸、乡村的疼痛、乡村的苦难和乡村的温暖。
    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总是那么神圣,那么亲切。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每个人的成长,每个人的欢乐与幸福都与故乡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我们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都是感情的载体,对生养自己的故乡都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深厚感情。我的故乡是被四面大山包围着的偏僻贫穷的小山村,那里只是我们辽阔的伟大祖国小小的一角,那里有绵延起伏的群山,有大大小小的清澈的池塘,有蜿蜒崎岖高低不平的山路,有我憨厚善良、勤劳朴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我是吃那里的玉米、红苕、五谷杂粮,喝那里的山泉水,在朴素厚实的泥土里滚爬长大。后来,也是那里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谣启蒙和滋养了我的诗歌。故乡哺育了我,喂养了我,教育了我,给了我深深的温暖、爱和关怀,我对故乡有一种难以割舍的骨肉感情。所以,我走到哪里,故乡会永远装在我的心里,我的根和我诗歌的根也永远深扎在故乡的肥沃土壤中。
    我是一个故土的守望者和怀旧者,我希望自己通过诗歌能向读者敞开内心深处的乡音、血型和母语,我用自己的内心守望故乡,歌唱故乡。我写给故乡的那些诗歌,是我对故乡一种永远的依恋和牵挂,是我对乡村细微生活的感知和领悟,是我向弱小事物卑微生命的贴近与同情。
    我的诗歌就是我与故乡的心灵对话,是面对眼泪和苦难而发出的心灵回声。故乡在我心里就是一棵参天大树,在我的心灵深处,在我的诗歌里,恒久地有气质有傲骨地挺立着,经受着风霜雨雪,四季轮回,不离不弃,沧桑而苦难地生长着。我经常借着一片阴凉,在那里蔽荫、休憩,那是我最温馨的时刻,我的诗歌也是在那个时候,自然而然地从心灵深处迸发而出,诗歌像神一样光顾我。
    有人把这类写故乡写农村题材的诗歌称为乡土诗,我喜欢这样朴素的命名。乡,就是故乡,就是乡土,土,就是土地,就是泥土,故乡和泥土又是最贴近人的情感的,是最能触痛人的心灵的,给人特别的亲近感和亲切感。乡土不光承载着沉甸甸的收获和喜悦,更承载着人的淳朴、宽厚、善良、疼痛与苦难,我们世世代代的农民的命运在乡土里挣扎,在乡土里刨食,在乡土里寻找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你看,养育我们生命和承载我们生命的一片乡土,是多么苦难的乡土。但它又是人性的乡土,血性的乡土,沸腾的乡土,滚烫的乡土,是我们随时伸出手去触摸,都会有温度的乡土,是我们心里最温暖最踏实最可靠的乡土。
    我们作为诗人,走得再远,没有任何理由不亲近乡土,不热爱乡土,更没有理由不写乡土。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的诗歌里不断地开垦、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再艰苦我们也要经受住风雨、冰雪的吹打和季节的考验,再艰难我们也要守住花,守住叶,守住自己的泥土,因为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文学我们的诗歌深深扎下去的根。
    下面,我谈几点对乡土诗的体会和思考。
    第一,诗人的底气。要想做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首先要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语言功力和文化素养,要有深邃的思想、纯净的心灵、敏锐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对诗歌始终保有一份热情、执着和敬畏,这都是一个优秀诗人需要具备的素质。我把这些都称为诗人的底气。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缺乏对生活对生命有深刻认识的人,难以写出令人怦然心动过目难忘的诗歌。
    第二,对乡土要有敬畏感。写乡土诗的人,对平凡卑微的乡土,要始终怀有真挚的情感和应有的尊重、敬畏,深入乡土,贴近乡土,感受乡土,了解乡土。站在大地中间,站在农民中间,像庄稼一样质朴、亲切,像泥土一样厚实、沉稳,以平常的心理,低调的姿态,虔诚的态度,用心灵用生命用灵魂去感知去领悟乡土,用一个诗人最真挚的情感去唤醒乡土,乡土才会把最真实最亲切最朴素的一面呈现给你,给你诗歌的灵气,给你潜移默化的滋养,诗人才能在乡土中找到自己内心里最想需要的东西。
    乡土诗表达的是诗人的乡土经验和感触,往往乡土诗人都是有乡村情结的人。有的在乡村有过多年的生活经验,有的对乡村的生活特别了解,有的原本就生活在农村,生活在他世世代代的乡土上。当他们看到田野上金黄的油菜花、青青的麦苗,村庄里蓝墙碧瓦的房子、你追我赶的牛羊,山坡上一片一片旺盛的桃花、杏花、梨花,包括村庄里的每一缕炊烟,每一声鸡鸣,每一声狗吠,诗人的每一次感触可能对自己的灵魂都会有一次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这就是说,我们的诗人只有深入到生活的细部,才能体味到泥土的厚重,才能像农民种地那样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才能写出真正有创造力有穿透力有感染力有爆发力的乡土诗。
    第三,诗歌的良知和社会担当。这个问题说起来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但又是诗歌创作不可回避的。诗歌的良知和担当,就是诗歌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诗人要用诗歌的良心去关怀社会,用诗歌的情感去温暖心灵,用诗歌应有的精神密切关注时代生活、百姓疾苦和普通人的命运,密切关注最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状态。也就是说,诗歌要有人文关怀,要有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关心社会,关注社会,敢于直面地、大胆地揭示社会问题与矛盾,痛斥揭露社会阴暗面,警醒社会,关切社会,充分体现作为诗人的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有血有肉的诗歌灵魂。
    第四,诗歌的高度悟性。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一种极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悟通能力。文学也是这样,任何文学体裁的创作,都需要有悟性,尤其诗歌,需要更高度的悟性,需要诗人高度的感悟能力和灵性。有人说,学富五车,不如人生一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悟性,有再多的知识也没有用。
    诗歌的悟性,就是诗人对生活的悟性,对生命的悟性,对语言的悟性。一件简单的事物,诗人有高度的悟性,有高度的敏感,触类旁通,就能写出语言空灵、意蕴深邃、意境高远的诗歌。可以说,诗人肯定有天分。悟性就是诗人的天分,诗人的悟性越高,诗人的天分就越高。诗人的天分,又与学习不无关系,没有很好的功底,再好的悟性也发挥不到极致。所以学习更重要,诗人自身的文学修养诗歌修养更重要。同样的生活,功底不同,掌握的知识不同,思想就不同,悟性就不同,诗歌的创作就会有高下。这说明,要写好诗歌,功底是非常重要的,但悟性可以使它事半功倍。
    所以,要写好诗歌,诗人的悟性很重要,诗歌是诗人的悟性悟出来的,优秀的诗人都有悟性,而且有高度的悟性。没有悟性的诗人写不出优秀的诗歌,这是不争的道理。诗歌的悟性来自于诗人特有的一种对生活对事物对生命的灵性,灵性是诗人的灵魂与生活碰撞的火花,是生命与生命碰撞的火花,瞬间一闪的那一点火星那一点灵光,就是诗。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2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