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一部“活”的《插树岭》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周玉宁 参加讨论

    作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除了应具备勤于普通人的思考能力,就应当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与驾驭描写能力了。陈玉谦、曲晓平这对夫妻作家已是创作几十年的老作家了,思考能力自不必言,单就他们对生活的观察理解与驾驭描写能力来说,早已是驾轻就熟,成竹在胸。读他们的长篇小说《插树岭》扑面而来的便是浓郁的生活气息,随着他们的描写,我们走进了“插树岭”这个东北的穷山村,也随着那里的人们喜怒哀乐着,挣扎着,奋斗着。我们为这里的人们最终走向了富裕而喝彩,也为他们艰难的路程而焦急。所有的这一切在于作者对东北农村生活的出色把握,在于他们几十年生活积累的厚实底儿,东北农村的民风、民情、民俗在这部小说里被鲜活地表现着,我们的眼前展现出了一幅东北农村生活的风情画。这幅风情画间或穿插着作者夫妇对我国农村致富道路的思考,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对当下农村题材的写作不无启示意义。
    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东北农村生活样态,打开小说,“插树岭”的民风、民俗与民情便呈现在眼前,人物像活的一样映现出来。小说里的角色不仅主要人物马百万形象生动,次要人物牛得水、二歪、快嘴喜鹊等也活灵活现,如一个个真实存在的黑土地农民。成功的人物塑造与民风、民俗描写,在于细节的生动完满,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对东北农村生活习俗的描写,为小说氛围的营造提供了环境的准备;而人物的确立却在一系列的人物行为的细节描写中得以展现,比如,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一个冲突,马百万带众村民对张立本设立私刑、暴打一顿的细节描写就很生动,张立本的强人本色、老扁对张立本的仇恨与行为的些许懦弱,写得绘声绘色,小说就在这样一群打架的男人中引出本书的女主人公杨叶青的出场,为小说女主人公日后遭遇的一道道难题,埋下了伏笔:我们的女主人公就是在这样一群男人中开展她的工作的。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杨叶青的好奇,为故事的一层层打开准备了线索。
    生活在插树岭的人们,习惯于马百万式的家长作风,习惯于生病不看医生跳大神,也习惯于他们的贫穷。这一切的改变源于杨叶青做了党支部书记。杨叶青带来了民主的风气,杨叶青带来了科学的观念,杨叶青想带着大家往致富的路上奔。杨叶青与马百万的矛盾便展开了,杨叶青与习惯势力的矛盾也展开了,一个个可信的细节将我们带往了插树岭那个地方。看着这里的人们的命运变化、生存故事,读者不禁随着作者思考起人性的问题、甚至思考起农村致富道路到底该如何选择的问题。杨叶青帮助马春摆脱了包办的婚姻,杨叶青引来了城里的医疗队,杨叶青要带领人们修桥铺路,这一切都是农村摆脱愚昧、走向富裕所必须经过的,通过这一系列描写,一个鞠躬尽瘁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形象就立起来了。而小说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也很立体。比如,金凤这个人物在老扁死后对张立本态度的变化——不是急着要嫁给他,而是冷淡了许多,正是一种符合女性心理的描写,把这一扁平人物往圆形人物上面发展了。再比如,出场不多的王助理,也是寥寥几笔就写出了人物的活态,将一个圆滑又透着几分狡诈、与腐败勾连着的乡干部形象描画出来,通过他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这样的一大批人。
    这部小说中的人物鲜活生动,虽然写的都是一些贫苦的农民,但他们的感情与行为并不因为地方的偏陋、生活的窘困而逊色于锦衣玉食的人们,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着人类的向善向美之心,当然也有一般人的嫉妒与自私。比如,张立本对马春的呵护,二歪的舍身救人,马百万对杨叶青母子的救命之恩,等等,无不写出了这些有着各种缺点的农民身上的人性闪光点。正是这种人性闪光点,让我们看到了农民身上的希望。而马春这个插树岭之花,就更是美与善的集中体现,让我们看到了受过教育的青年一代农民的希望。这样一来,杨叶青这个带头人也就不是孤立地奋斗,她的工作是有着人心的向好之力的支撑的。在内在的向上力量的支持下,在外在的开放社会(比如,张立本对外界信息的引入)以及政策与城里的帮扶(比如,上级资金的拨划、医院的扶持,等等)的共同作用下,插树岭终于走向了富裕。这个个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希望。对比小说里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倒是杨叶青这个城里的知青、村里致富的带头人写得不够透彻,心理描写不够,这个人物所以能够立起来,还是在于作者对她的身世背景的营造,她的多少带点神秘色彩的身世背景,让读者多少放弃了对她内心世界的探寻,而转向了一种结局的追寻,这就弥补了对她内心世界描写不够的缺失。这是这部小说的一点遗憾。但总的来说,这还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它的成功不仅在于作者对生活的熟悉,也在于他们的艺术表现力,更在于他们艺术表现力的作用下对于生活的真实再现,这是一部“活”的《插树岭》。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12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7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