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迈进2011年新年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对李瑛同志诗歌创作进行研讨,这对新形势下繁荣我国诗歌创作特别是军旅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刚才,胡振民书记、铁凝主席代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作了重要讲话,对李瑛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翟泰丰同志和6位专家对李瑛同志诗歌艺术作了深入、精彩的分析,讲了中肯的意见,听了很受启发。84岁高龄的李瑛同志也作了饱含深情的讲话,并激情满怀地向中国现代文学馆赠书,我深受感动、深感敬佩。对这次会议,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领导高度重视,各位诗人、专家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欣然与会,充分体现了对李瑛同志和对军旅诗歌创作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总政领导和机关,向李瑛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贺,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去年《李瑛诗文总集》正式出版发行,这很有意义、很有必要。这部集子共14卷、5381页,收入近2000首诗作、12万多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李瑛同志的创作道路和艺术成就,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和史料研究价值。近一段时间,我抓紧拜读了一些篇章,更加深了我对李瑛同志诗歌的几点感受。一是时代感强。李瑛同志从16岁发表第一首诗《播谷鸟的故事》,到去年发表组诗《爱的抒情诗》,创作生涯历经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一直到新的世纪,他都积极从社会发展的主潮中提炼思想、升华诗情,以史入诗,以诗写史,成为时代的热情歌手。李瑛同志的诗作不是一般化地反映生活表象,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时代进步的先声,回应人民热切的吁求,因而能够直达生活的本质,奏响时代的强音。他的作品总能够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生动记录社会生活的壮丽图景,深刻传达出特定年代人们普遍化的思想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穿越时空的艺术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蔚为大观的诗歌创作,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当代史和心灵史。二是军旅特色。李瑛同志是20世纪新诗史上军旅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军旅诗歌是他创作的主阵地。他三分之一的诗作是军旅题材,构成了他诗歌世界的主色调。亲历战火的他创作了许多战地诗篇,如《野战诗集》《战场上的节日》《在燃烧的战场》等,充满浓郁的战斗气息,洋溢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精神,成为催人奋进的战歌和号角。和平年代,他自觉以普通一兵的情怀来描绘军营生活的诗情画意,足迹踏遍了高原哨所、海岛边防,写下了一首首深受官兵喜爱的“士兵之歌”,赢得了“战士诗人”的赞誉。李瑛同志的军事题材诗作,回荡着昂扬的军旅旋律,表现了亲切的军营生活,在激励官兵斗志、陶冶官兵情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教材。三是取材广泛。李瑛同志不仅是一位军旅诗人,还是一位放眼全国、胸怀天下的诗人,他的诗作题材不局限于军旅生活。他热爱大自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他诗歌表现的对象;他关注社会人生,纷繁的历史与现实,全国各地乃至异国他乡的风俗民情,都在他的笔下构成动人的诗篇。他心怀忧患、关心民生,许多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生活艰辛的深刻同情和关切;他对西部高原怀有深沉的爱,离休后多次赴祖国大西北参观走访,写下了300多首描写高原大漠的诗作。李瑛同志的诗歌视野宽广,纵横古今,形成了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题材特点。四是风格独特。李瑛同志的诗歌风格是不断演进变化的。他前期诗歌多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作品清新细腻、刚柔相济。“文革”结束后的创作,内涵不断拓展,风格更加深沉。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他年岁的增长,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的不断丰富,诗作的哲理意味更加浓郁。这个时期,他借鉴运用隐喻、象征、寓言、拟人等表现手法,更加注重对生命与死亡、历史与现实、人生与社会的哲学思考,将诗歌与哲学、形象与抽象、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适度融合,诗风显得深邃厚重,充满辩证的哲思,走向炉火纯青的成熟境界。总体上看,李瑛同志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诗意,小处落笔,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深沉刚健而又雍容儒雅,富有哲学内涵和人文关怀,体现了战士本色、诗人情怀、哲学家思维三位一体的风格特色,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是中国军旅诗歌艺术风格成熟的重要标志。五是精品荟萃。李瑛同志不仅作品数量多,质量也都很高,是一位不多见的优质高产的诗人。他的许多作品意味隽永,非常耐读,可以说都是艺术精品。比如,诗集《枣林村集》发行了30多万册,深受读者喜爱;许多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特别是《一月的哀思》《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黄河落日》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广泛流传,还被选入大、中学课本和辅导读物,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和官兵。 李瑛同志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德高望重、声名远播的杰出的人民诗人,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军旅诗歌创作的一面旗帜。李瑛同志在长达68年的诗歌实践中,以充沛的激情,不知疲倦地歌唱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堪称著作等身,成果丰硕。他曾经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诗集奖、首届鲁迅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重要奖项,中央军委授予他胜利功勋荣誉章。李瑛同志影响引领了一代诗风,许多年轻诗人特别是军旅诗人都以他为示范和榜样。李瑛同志是我军文艺战线的优秀领导者。改革开放后,他先后担任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和总政原文化部副部长、部长,在他主持工作期间,大兴解放思想之风,倡导勇于创新之作。那一时期军事文学园地佳作迭出、新人辈出,造就了一座新的文学高峰。他还曾担任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为我国文艺工作发展繁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李瑛同志是一位慧眼识才的文坛伯乐。作为诗歌编辑,他对年轻作者热情帮助、悉心指导;作为文艺工作的领导者,他热心培养部队的中青年作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诗歌的光辉传播得更远。对于这一点,在座的部队同志都有很深的体会。李瑛同志还是一位品格高尚、胸怀宽广的长者。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严于律己,生活俭朴,具有令人崇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不愧是一位淡泊名利、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是年轻一代学习的楷模。特别可贵的是,他退居二线后,仍然十分关心军队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同时永葆心灵的青春和诗的激情,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迎来了创作的又一个春天,这充分体现了他为文学事业竭诚奉献、不懈进取的崇高境界。李瑛同志在近70年不平凡的革命和创作实践中,耸立起一座令人仰望的艺术丰碑,给广大读者和部队官兵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为拥有李瑛这样的诗人感到光荣和自豪! 诗歌是文艺宝库中最为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军旅诗歌是军队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进军事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而光荣的使命责任。当前,军旅诗歌创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胡主席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多次在军委重要会议上要求,要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铸牢官兵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的精神支柱。胡主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军旅诗歌创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抓住“十二五”时期国家加快发展和文化建设加速推进的难得机遇,进一步繁荣军旅诗歌创作,结合李瑛同志的创作实践,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热情拥抱时代和生活。贴近时代、忠于生活是李瑛同志一贯坚持的创作原则。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走到生活和群众中去,在生活的激流中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汲取艺术的营养和灵感,把生活的丰厚馈赠转化为新美如画的诗篇。他的诗作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他的诗情是被火热的生活点燃起来的,这也是他长期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成为诗坛“常青树”和“不老松”的重要原因。我们年轻一代的诗人,就应当向李瑛同志学习,自觉投身时代洪流,扎根生活沃土,在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实践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获得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使诗歌艺术之树更加枝繁叶茂、永葆生机。 二是要始终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李瑛同志是一位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诗人,他曾经说过,“我把自己看做是祖国的儿子、人民的儿子”。在他的诗作中,描写的主要不是一己的“小我”,而是与国家和民族命运密切相关的“大我”。在他生活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他都敏锐地观察和审视生活,为国家和民族所遇到的艰难困苦而忧虑,为国家和民族所拥有的美好前景而欢呼,并用精美的诗句,把这些真挚深厚的情感表达出来,所以他的诗作有深度、有热度、有力度,能够唤起读者强烈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紧密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仅是李瑛同志诗歌创作的成功经验,更是军旅诗歌薪火传承的优良传统。由此我想到,只有自觉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崇高职责,充分发挥激励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作用,军旅诗歌创作才能有更大的作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三是要切实强化精品意识。有人评价说,李瑛同志的每件作品都可以作为他的代表作。这一方面说明他出手不凡、诗艺精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在创作上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态度。李瑛同志很珍惜诗人这个称号,以诗为荣、为乐,历几十年初衷不改,可以说用诗诠释了自己的一生。他从来没有什么应酬,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投注在诗歌创作上,面对外界各种诱惑和纷扰,都能够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他写诗构思长、下笔快、放得久、改得勤,每首诗、每句话、每个字都下足力气,他的每一首优秀诗篇,都是用艰辛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任何精品都是锲而不舍、反复推敲、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军队的诗人,要向李瑛同志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追求,瞄准一流,追求卓越,以“文章不厌千回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潜心钻研,精雕细刻,努力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扛鼎之作、传世之作。 四是要注重提高知识素养。李瑛同志是从北京大学参加革命队伍的,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诗歌道路的起点比较高。在后来的工作、生活和创作中,他从未满足,继续不间断地学习和思考,对我国的文学名著和文化典籍,对俄苏、欧美的文艺名家与艺术流派,达到了耳熟能详、如数家珍的程度。沟通古今,融会中西,饱受中外文化艺术精华的熏陶与营养,不仅使李瑛同志获得了持久的艺术创造力,还使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始终处于诗歌创作的前沿,成为诗坛引领风气的先行者。时至今日,他还用心阅读中外艺术、哲学著作,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创作到老的精神,十分令人钦佩。学习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在当今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信息时代,我们军队的诗人应当更加注重在学习上下工夫,不断提升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搞好诗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9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