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朱德的扁担》。至今我还能背出文章结尾处,红军战士编的歌谣:“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小孩子读书,记住的是书中的故事,那条写了“朱德”的扁担,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儿时的记忆。 我小学还没有毕业时,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了。“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朱德元帅虽然没有被彻底打倒,但也有很多大字报,说朱德是大军阀,说朱老总是黑司令,甚至把井冈山的朱德毛泽东会师,也说成了林彪和毛泽东会师等等……这篇课文自然也就在课本中消失了。再到后来,还有人说,这篇课文是编出来的。 “朱德的扁担”,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问号一直在我脑海里存在着。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时,我已参军到北京军区某部当兵。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我有机会读到了解放军出版社重新出版的《星火燎原》,其中就有《朱德的扁担》。这就把文化大革命颠倒的事实重新颠倒了过来。朱德的扁担一定是真的,但由于儿时的记忆深刻,我觉得《星火燎原》讲的和我们上小学时读到的不一样。比如课本中说“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而《星火燎原》中只是说:“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并且用柴刀把扁担削平一块,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哪一个是真的呢?我到部队驻地的一所学校图书馆,好不容易找到了当时的课本,和《星火燎原》进行了对照,发现故事情节基本一致,但有些细节却不同。同时还发现,语文课本上是没有作者署名的。而《星火燎原》上署名是“朱良才”。 这到底哪一个是准确的呢?那时我已经对革命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一直想刨根问底。我就到处打听,这位作者朱良才在哪里,想去找他问一问。后来有人告诉我。这位老同志就在北京军区,但生病住院,不能探访。 再后来,我有机会跟随井冈山时期老战士杨得志、肖克、曾志等同志一起到井冈山。他们都是和朱老总一起在井冈山战斗过的。有一天,我把关于扁担的疑问说给肖克将军听,他沉思了一下,说:你仔细地对照一下,就能看出哪个更准确、更真实。同时他说,这是个文风问题,也是个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我按照老人的说法,进行了认真的比照,发现《星火燎原》上“扁担”是原汁原味的,用现在的话说是原生态的。而课本上是经过我们那些好心的老师加工改写的。在这里,我就不能不说到《星火燎原》书中的文字。它既没有编什么细节,也没有故弄玄虚,更没有歌功颂德的大话套话。就用朴素自然的文字,用白描的手法,用干净简约的文字,写这样一条看似很普通的扁担。文章虽短,对人们认识共产党,认识人民军队,认识朱老总这个人,却作用巨大。 一位领导同志讲过,文风代表党风,代表我们的作风。说到文风,还要说作者朱良才。他写文章时是北京军区政治委员。他不仅强调这样的文风,同时在文章收入教科书时,他坚持不署名。连他的孩子也不知道《朱德的扁担》是父亲所写。后来人们问他,为什么不署名,他说知道这件事就行了,谁写的有什么关系? 我想,老人的话,很值得我辈思考。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8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