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理想打磨的爱情铭心刻骨 ——《延安爱情》情感密码解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叶砺华 参加讨论

    在恋爱婚姻的自由度和物质装备皆大幅度提升,以至有人构思出“全城热恋”浪漫景观的今天,真正扣人心弦、让人铭心刻骨的爱情反而越发少见。当代青年充满时尚感的都市爱情,因其过于物质主义、过于风花雪月而显得平庸,无法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记。就在此时,一个从历史尘埃中浮现出来的革命战争年代的爱情故事,先是中篇小说,继而长篇小说,再到长篇电视连续剧,几次三番有力击打着当代读者(观众)的艺术知觉神经。这个陈年的故事名叫《延安爱情》。为何它在今天会显得那般耀眼迷人?其中隐藏了怎样的情感密码?它的魅力究竟何在?
    男女主人公彭登科和苏贞身为富家子女,如果他们在旧都北平相恋,锦衣玉食,养尊处优,那么他们的婚恋经历和当代都市白领并无多大差别。但在历史契机与人生追求的引领下,他们来到延安革命大本营,经受了艰苦环境的淬砺和战火硝烟的洗礼,小我融入大我,为了革命理想,他们牺牲了爱情,最后天各一方。但牺牲不是失败,而是一种悲壮的成功。他们此后都不曾嫁娶,而是在回味那段铭心刻骨的爱情中度过了幸福的一生。革命使爱情变得神奇,理想使爱情更加浪漫。虽然少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少了时尚的华丽粉饰,却多了人生的理想追求、情感的千锤百炼,有如铅华洗尽,始见真淳。魅力不是来自爱情本身,而是来自理想的烛照和岁月的打磨,使爱情得到了升华,显得更加光亮闪烁、醉心迷人。
    我们的文学和影视过去较少深入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爱情。一类作品以革命为主调,爱情只是伴奏或间奏,成了革命故事或政治主题的调味品,对爱情的粗线条勾勒使爱情显得面目模糊,可有可无,遑论能够打动人心;另一类作品虽正面表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爱情,但因过于强调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其间不可避免的血腥和痛苦,爱情也因此少了几分悲壮而显得肤浅。
    真正的爱情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就如荒凉的沙漠不能阻止黄柳的生长。越是险恶环境,越能检验爱情的坚贞;越是勇于牺牲,越能显出理想的魅力。这是生活的辩证法。《延安爱情》不仅正面描写革命战争年代的爱情,而且没有回避血腥和痛苦,这使其具备了一种直面历史、撼人心魄的叙事品格。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对革命和爱情都做了人性化的理解,而电视剧又发挥视觉艺术的长处对此进行了强化,男女主人公饰演者邓超和殷桃的表演相当真挚感人。爱情是人性化的,这容易理解。革命也是人性化的,这在过去把讲“人性”视为资产阶级专利的年代是无法理解的,革命往往被理解成冰冷的政治目标和手段,其实这是对革命的误解。
    革命的目的是要解决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贫富不均、社会地位不平等、自由民主权利缺失等,都是人性本身的要求。正是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内容,使主人公能够为了革命而牺牲爱情。如果没有对革命的人性化理解,这种爱情牺牲就显得做作,显得政治说教味太浓,读者和观众就不会为之感动了。《延安爱情》中革命与爱情融合得天衣无缝,而人性化就是将这两者无缝嫁接的粘合剂。
    革命这一话题在当代已不常被人提起。时过境迁,曾经的狂热消退了。一些人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思革命的局限性,这种反思无疑有着深刻意义。但是不管革命存在着怎样的不足,都不会因此掩盖那些为革命而牺牲的革命者们心中理想的光辉。人类永远需要这种理想。当越来越多人沉迷于金钱权势,角逐于名利场中,被庸碌生活所包围,不知理想为何物,理想的价值便愈益显出沉甸甸的分量。《延安爱情》不仅抒写了那个峥嵘年代不同寻常的爱情,更彰显了理想的跨越时空的意义。
    这自然而然使人联想到,一度风靡市场的当代都市爱情剧,因其弥漫了金钱、时装、脂粉等浓艳的商业气息,缺乏厚重的生活底蕴和超越世俗的精神空间,已越来越无法勾起当代读者(观众)的欣赏胃口。为了挽回这种颓局,近年出现了一种把爱情故事集束打包的另类套路,欲从数量上取胜以弥补内容与深度之不足。然而一阵饕餮过后,能够让人咀嚼回味,烙印在心灵深处的东西,却是寥寥可数。或许就如世界文豪维克多·雨果所说:“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远甚于物质。”当代都市男女缺的不正是这种心灵填充物吗?相比之下,《延安爱情》却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原因就在于它的审美旨趣是直接诉诸人类心灵的。在当代都市爱情剧造成的审美疲劳中,《延安爱情》不啻是一泓清冽的甘泉,唤醒了人们近乎麻木的审美知觉。
    中外名著中的爱情经典有多种类型,如林黛玉为酬知己愿把生命熬干的还泪式,安娜·卡列尼娜因美好情感被背叛而绝望的卧轨式,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战胜时间遗忘功能白发苍苍重燃爱火式……它们之所以成为爱情经典,其原因皆非关物质,而是因为登上了某种精神高度。《延安爱情》中男女主人公为理想而牺牲自我,无疑拥有了这种精神高度,甚至可以说达到一种更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主人公在上世纪的几代革命者中大有人在,然而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如此细致入微、荡气回肠,似乎还不多见。由此,《延安爱情》既在文本学上提供了一个独具意义的文学样本,也在接受学上为读者(观众)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03月04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03月0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