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在文风座谈会上的发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林庚 参加讨论

    今天改变文风的座谈会,是编辑部召集的,这正是大家所希望的,因为解决、扭转文风问题,主要要靠编辑部。扭转得好,是编辑部的一大功劳;扭转得不好,编辑部的责任也不小。我们所要求、所喜欢的文风得来比较困难,我们不喜欢的文风得来比较容易。这并不是说编辑部一向不提倡大家写洗练、生动、活泼、鲜明的文章;事实上是在不断地提倡,但是这种文章不容易多得。如果放松一点,让带点八股气的文章出现,不少来稿就会学着写。而与此相反,生动、活泼、精炼,并不是一提倡就会马上有这样的作品来。经由写作的锻炼形成习惯和培养个人的风格,都不是短期可以成功的。这里我想说说它的难处。
    首先,刚才有同志谈到我们民间有很多好东西,古典文学传统也有很多好东西。可是我们应怎样去汲取、继承这些好东西,一时又实在说不出来,如果简单地归纳为几条,又会是一个“教条”。冰心先生提到句子要短,其实不一定长的句子都不好,但短的的确容易见好,不容易有废话。最明显的如韩愈的散文。他运用语文的能力是大家公认的,的确生动、洗练。而他文章的特点就是短句子多。这可以说是条经验,但作家不一定学了几个条条就行,还需要自己体会,然后你学了这一手,他学了那一手。不然如果所有的散文家都一律写短句子,读者们也是伤胃口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功夫下得还很不够,要对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传统真正有所借鉴和吸收,这就是第一个难处。但这还只是纯粹从语言的技术方面来说的。其次,我们写文章,总是要表达一些新东西,使读者读了以后,得到一定的启发,否则写出来就没有什么用。而写出的东西又要能使读者完全了解,印象很深,这就要求“深入浅出”。也就是体会得深,写出来浅近,而其难处不在浅出,却在深入。因为不深入,就根本谈不上浅出。没有“入”又怎么“出”?所以一位作者能写真正浅出的文章,主要是由于他深入,由于他真正捕捉住所要写的东西,掌握了对象的本质,因之说出来很概括、简明、易懂。可是,深入并不那么容易,而且深入也要凭借着一定的工具,例如哲学家凭借着推论,艺术家凭借着形象,不然赤手空拳也就很难深入,而工具有时候也不止于一种,例如散文家就要推论与形象并用。这是第二个难处。但我们还是要朝着这个方面走。叶圣老曾谈到这是多方面的事,从中小学的教学一直到社会的风气等等,要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朝这个方向努力,使我们的文章写得逐渐洗练、生动,这样,好的文风才能慢慢建立起来。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摆脱洋八股和公式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同前面说的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因为我们没有钻进去,就只好说些表面的话,这些门面话难免是人云亦云的,于是写起文章来就有洋八股,就会公式化。因为它并不是有所得而非说出来不可,而是先有一个架子摆在那里,硬要把它填满,结果必然空洞无物而且冗长。我们并不笼统反对长的,例如听一些领导同志讲话,他们往往讲得很长,但听完了还感到没听够,因为人家讲得左右逢源,说到哪儿仿佛都是非说出来不可,哪儿都有会心之处,说的人是倾心而谈,听的人也愉快。假如先摆出个架子来,非填不可,那就勉强了。譬如我们给人介绍颐和园,如果你逛过,喜欢那个地方,你就可以介绍得生动。如果你只凭一张图,大致的规模有了,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一一介绍,就不会生动。填,就是敷衍。总之,不要填框框,而是有多少值得说就说多少,这当然就是好文章。但这毕竟又是难的。
    因为有以上难度,所以编辑部提倡改变文风,就要花些力气,也需要时间和韧性,急了不成。一下子要求太高,就没有文章了;若放松了,又会走上容易走的路。我觉得今天的座谈会就不错,大家发言都没有框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是个良好的开端。
    (原载《文艺报》1958年第4期,当期将作者与老舍、叶圣陶、冰心、宗白华、朱光潜、吴组缃等人在此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全文刊登,总题为《反对八股腔,文风要解放》)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5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