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府取消标准音的决定,也有支持的。支持者认为,推广这种被称为Bahasa Baku的标准音的一个目的是缩小和印尼语差异,创造一个能使大约二亿人口互相沟通的语言;但这种标准语音与日常所用的马来语相差甚远,老师和家长都没有把握,而市面上更难有一本具权威性的字典可以确定这些字的“巴古”读法。这些“巴古”发音,仅属少数马来研究学者的标准,没有人用(也许除了古代的马来人或印尼人)的语言,如何成为标准?对于大部分的马来语使用者,甚至高层的马来人领袖和知识分子来说,这种标准是反自然的,是与民间所使用的普通马来话有隔阂的。[5]他们认为,如果“巴古”语继续被“标准化”下去,最终受害的是马来西亚的民间马来语。因为在限制的范围中,一个语言不能生动活泼,充满朝气地发展;而一个没有朝气的语言,最终难逃淘汰的厄运。 事实上,马来语本体规划出现这一波折有着多重因素。一是缺乏规划的理论准备,没有处理好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的关系,推广不力。二是受政治因素干扰,这种标准语的倡导人政治上受挫,使得这种规划政策不具有连续性。三是社会思潮的变化。“巴古”发音之成为马来语的标准,与上个世纪70年代新经济政策下的大马来人主义思潮有关,当时出现了马来群岛--主要是印尼和马来西亚统一文化与语言的学术构思。后来,这种思潮受到了反对标准化者的抵制。 就理论而言,官方语言在推广中进行规范化是必要的。尤其是读音和拼写。而马来西亚正好在这个方面出现了反复。没有标准语音,又没有正词法,这直接影响了马来语的使用。例如上面谈到的“拿督”至少就有两种不同的拼法:一是Dato’,一是Tatuk。 同时,马来语又是吸收外来语相当多的一种语言。英语词汇、阿拉伯语词汇、汉语(包括方言)词汇有许多进入了今天的马来语。对这些词语,马来语采取的是转写的方式。例如:polis, politik, sekolah, plastik, kampus, kolej, kolonial。 总的来说,这种官方语文不像华语文那样,有诸多规范。取消了标准读音,拼写也不统一,大量的外来词,但这些似乎并没有影响官方语言的使用和地位的提升。相反,不少华人的孩子因为华文的太多规范而不愿意学习,甚至痛恨。从规范的角度看马来西亚语言的本体规划当然是有问题的,但是否还有问题的另一面?比如,是否正是没有严格的规范,穿插大量的外来语,使得人们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方面的压力大大减少?马来西亚人的语言天才显然是与环境不可分的,但是否也与这种语言使用的随意有关呢?当然,这是另外的问题了,留待以后研究。 关注马来西亚语言问题的人都会认识到,马来西亚对马来语地位规划是成功的,与之相比,本体规划并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后者至少在目前看并没有影响到马来语的地位,而且还可能相反。由此可见,更能影响一种语言前途的是语言地位规划。 三、华人母语教育问题 在马来西亚,由于华语从来不是官方语言,华语文的教育从来都是靠华人自己的努力。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始于1819年槟城的华文私塾五福书院。(郭熙,2003)[3]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马来西亚华社始终站在维护母语教育的立场而力争。(谢诗坚,1984)[4]它们强调母语的传授是一个民族的基本权利。在华社的努力下,母语教育曾拥有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 按照目前马来西亚的教育体系,小学按不同的教学媒介语,可区分为三种类型即国民小学(马来语)、国民型华文小学(华语)以及国民型泰米尔小学(泰米尔语)。 在中学阶段,学生可自由选择进入政府办的国民中学或是民间开办的华文独立中学。上述两者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国民中学使用马来语(国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而华文独中则以华语为主,兼授马来语和英语。 1960年代,政府规定,只有国民型华小及国民型华文中学,政府才给予津贴。国民型小学是强制性的,必须归属;中学可以自己决定。因此,原来的一些独立中学,例如著名的钟灵中学就接受政府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国民型中学不同于国民中学,后者的教学语言是国语。改制后的国民型中学虽然也使用华语作为教学语言,但显然已经不再是主要语言了。这里无法详细讨论国民型学校的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可参杨贵谊(2000)[5]、柯嘉逊(1999)[6]、郑良树(2003)[7]。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华校在殖民地时代推行双语教学制度,主要是华语和英语;独立后,则改成了三语教学。 华文学校的教学语言主要是华语。这里所说的华文学校主要是指以下几种学校: (1)华文小学 指以华语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政府小学,除了马来语和英语外,其他科目都是以华语华文进行教学。华文小学向来是华裔子弟接受基础教育的地方。据统计,到1998年1月31日,全马有华小1283所,华小学生599520人,[6]。同时,非华人进入华校的也越来越多,据最新的报道,目前在全马各华小就读的非华裔学生接近70,000人。[7] (2)华文独中 由华人自己出资举办的独立中学,目前全马有60所,1997年六十所华文独中的学生总数有55,143人。独立中学中也有非华裔孩子就读,人数也逐年增长。除了玻璃市、丁加奴和彭亨三州,其他州都没有华文独中。其中,37所设在西马,而东马也有23所,其分布情况如下(林水濠等,1998)[8]: 马来西亚华人一致致力于建一所独立大学,但到现在只有华文学院,这一目标尚未能实现。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主要由董教总(华校董事会和华校教师总会)牵头,民间戏称之为“马来西亚第二教育部”。 华人坚持母语教育,但并不排斥其他语言的学习。在对待其他语言的态度上,华人是开放的。华人都承认掌握马来语的必要,同时也认为学习英文是很重要的,但他们仍然要孩子们懂得阅读和书写华文。 有必要提及马来西亚华社的语言规范化工作。马来西亚华人,尤其出身于华文教育家庭者,认为若不捍卫华教,母语将被消灭。这里所指的母语,是说通晓华文,能用华语学习及阅读,并书写汉字。他们关注标准华语(指华语书面语,即华文)的存亡,较之闽方言和粤方言等为甚。另一方面,讲华语也以看作是华人(主要是受华文教育者)寻求认同的行动。华教人士和华社领袖认为,现在华人各说各自的方言,造成了华人社会的分歧;当大家都讲华语以后,团结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同时,在大家不讲方言只讲华语后,华裔学生学习华文的效率将可提高。 马来西亚的华语规范工作原来由董教总属下的华语规范工作执委会负责,为了加强规范化工作,去年在新闻部下设立了华语规范理事会。理事会致力于词语规范化工作,目前已经公布了一批地名的统一华语名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