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汉语、汉字和汉语现行记录系统运用中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2)

http://www.newdu.com 2018-05-16 华语桥 郭熙 参加讨论

    二 从汉字的作用看汉语现行记录系统的一些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汉字在汉语现行记录系统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汉语现行的记录系统只是由汉字组成用B么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记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事实上,由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把汉字与汉语的记录系统等同起来,而又把汉字处理为一种纯的同质系统,因此,这种实质上的“汉字本位”的做法便在实践上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下面从六个方面来谈。
    (一)有音无字问题
    这是汉语中尤其在方言里的一个常见现象,记得我上小学写作文的时候最头痛的就是这一点。由于我们对汉字系统长期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所以如果遇到问题,要么认为是汉字出了问题,从而对汉字本身开刀,试图去解除汉字的“局限”;要么就是把汉字看成最神圣的,为了保持汉字系统的同质和纯洁,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谁若在汉字序列里加上半个不是汉字的东西,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因为如此,对于汉语中有些词或音节而没有适当的汉字去记录这种现象,如果是第一种人,他就会据此说汉字如何如何不好,应该抛弃汉字,实现全部拼音化,而且恨不得在一夜之间去完成这一伟大辉煌的事业;如果是后一种人,他就会作出卫道士的样子,宁愿不写那个字也不让人去动那个圣洁的汉字系统,谁要说一下汉字有不足之处,他就会被斥之为“中华民族的败类”,“祖国文化的破坏者”。难道就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吗?回想一下汉字发展的历史吧。若是古人,遇到有词无字(这是自然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他可以去造字,于是从古到今汉字越来越多;他也可以借一原有之字来代替本无之字,这就是后人说的“通假”。这起初造的字或借的字,对于当时匕有的汉字系统来说,是随机的(或曰无序的,异质的),但久而久之,它们也就成为有序、同质的了。再看看今天,除化学家有特殊权力外,一般人似乎是无权造字的,即使是方言学家,他也只能用同音字、国际音标或汉语拼音,而一般的汉语记录系统都是既不能造新字,也不能在汉字序列加入非汉字成分。怪吗?不怪。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下面的式子:
    汉字系统=汉语记录系统
    如果我们在二者之间画上不等号,严格区分开来,就可以开辟第三条路:既弥补汉字系统的不足(我认为汉字有不足之处是必然的,仅就语言在发展两汉字不增加就可证明),又维护汉字的“圣洁”。这岂不是好事?当然,这第三条路走起来也不顺畅,这一点下面再谈。
    (二)外来词问题
    这是以汉字为主体的汉语记录系统的一大难题,也是汉语吸收gbe成分的一大难题。它又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人名和地名
    按惯例,汉语中的外来人名和地名是要音译的,例如“华盛顿(Washington)”“纽约(NewYork)”,也有半音半意的,例如“新西兰(New Zealand)”。之所以这么做,显然是把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唯一符号了。但是,由于汉字并不能比较准确地做到“名从主人”的译音,因此不同的人名和地名在不同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译法,例如“Bush一布什、布希”,“New Zealand一新西兰、纽西兰”,“Reagon一里根、雷根’等。即使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其汉语拼音名称也不能跟汉字一致,如西藏首府按汉语拼音写是Lahsa,而汉字却成了“拉萨”。
    人名地名音译的读音问题也颇有意思,在电影、电视剧中,“珍妮”是绝不会念成zhenni的,而“约翰”也不会被念成Yohan,人们似乎更乐意分别读为Jeanny和Joh
    上述种种不一致无疑与汉字有密切的关系。
    2.拉丁字母词、含拉丁字母词和外来词
    拉丁字母词指像“CT”“A BC”“U FO”之类,含拉丁字母的词指“B超”“T恤”“X光”“卡拉OK”“维生素C”“24K金”之类,外来词比较容易理解,像过去已有的“沙发”,今天流行的“托福”“迪斯科”均属此类。
    上述三个类别中,第三类没有人怀疑它们已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即它们成为汉语的词了。例如“托福”,尽管谁都知道它不是汉语中已有的“依u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现代汉语词典》,Pll61)的意思,而是英语中的TOFEL的替身,但都会承认它是汉语的词,这显然是因为它是用汉字写出来的。第二类也被认为是汉语的新词,而且这种含拉丁字母的词的构成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构词法(张维耿,1990),这种词过去已有之并得到了《现代汉语词典)的承认(例如“维生素C”“阿Q”等已收入该词典)。即使是“T恤”,人们也加以认可,尽管其中的“恤”跟汉字中原本的“恤”毫不沾边。又如“卡拉OK”是一个英语和日语的“混血儿”,人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收入到新词词典里,这显然也是因为这些词中有汉字。
    当然,含拉丁字母词人们也并非心甘情愿地去接受的,因为它毕竟有“异己”的嫌疑。例如“T恤”一词就有人说成“港衫”等,但有人认为“要找一个相应的词代替它实在很难”(张励妍,1990),看来这类词也只好这样了。最麻烦的是下面这类:“CT”也好,“ABC”也好,“UFO”也好,尽管说汉语的人们常常用到,但若说它们是汉语的外来词,人们的心理似乎就开始不平衡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大概就是没有用汉字或加工个把汉字写出来,假如我们把“CT”写成“西替”或许就能接受了。
    可见,在人们的心理中,汉字是跟汉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尽管人们在理论上认识到了汉语和汉字并不是一回事,在实际上却又难于正确地处理这一问题。我也由此想到了汉字截然相反的两个方面:它一方面促进和推动语言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又对汉语的发展起了限制和阻碍的作用。有人曾指出,比较起来,汉语外来词是少的,近期不会增加(黄河清,1990),由此看来是有道理的。
    拉丁字母词和含拉丁字母词的读音问题也不容易解决,这一点后面还要讨论,这里暂不论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