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试论《新序》的“屈原放于外”和张仪三次使楚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熊人宽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笔者推测:《新序》之“屈原遂放于外”,乃是《史记》“王怒而疏屈平”在文学上的误写。若此推论成立,则“王怒而疏屈平”(即《新序》之“放于外”)大概在楚怀王十五年。 按照“屈原遂放于外”就是“王怒而疏屈平”的假设,《新序》中屈原可能“两次使齐”。张仪也有可能“三次使楚”。《新序》中屈原首次使齐,与张仪首次使楚是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否定其一,将连带否定其二。 按照黄崇浩教授“屈原被放”的观点“解读《新序》”,将造成《新序》记事前后颠倒,解读困难,史实混乱,矛盾重重。而且,以此观点解读《新序》,屈原只有怀王十八年一次使齐。不存在二次“使齐”。
    关键词 《新序》、屈原使齐、张仪使楚
     一、试读《新序》“屈原遂放于外”有关部分
     刘向《新序•节士》: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 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 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楚既绝齐,而秦欺以六里。怀王大怒,举兵伐秦,大战者数,秦兵大败楚师,斩首数万级。秦使人愿以汉中地谢怀王,不听,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曰:“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属共言之王,王归之。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屈原使齐,还,闻张仪已去,大为王言张仪之罪。怀王使人追之,不及。〗
     ◇先来看《新序》这段文字是怎么说的: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大夫。有博通之知,清洁之行,怀王用之。
    ——这与《史记》等文献资料相同。言“怀王用之”,即《史记》之“为楚怀王左徒”。[P626]
     ②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结合下文来看,这是屈原“疏放”之前的“使齐”,从总体考虑,大概是怀王十四、五年之事。
     ③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
    ——秦王“患”楚怀王重用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故令张仪使楚,离间怀王与屈原的关系,其后果是“屈原遂放于外”。
     《史记》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P626]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屈原与楚同姓,仕於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
     ◇、《史记》讲“王怒而疏屈平”;《楚辞章句》也讲“王乃疏屈原”。
     《新序》则说:“屈原遂放于外”。
     《新序》所记与《史记》、《楚辞章句》所记的屈原事迹基本对应。也就是说《新序》“屈原遂放于外”与《史记》“王怒而疏屈平”可能是指同一件事。
     假若把“屈原遂放于外”看作“屈原被放”,那么《新序》此记不但与《史记》不符,而且与其后的“复用屈原。屈原使齐”脱节。因为,这里先有“放于外”;接着是“张仪诈楚”;再下面有“复用屈原”,若是前后关联呼应,则“屈原遂放于外”就该是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以前的事。更是怀王十八年“屈原使齐”以前的事。——而这与公认的“屈原放于外”是在怀王晚期的史实不符。
     子部“儒学类”的《新序》,所记史实与《史记》等正史颇有出入。就“屈原遂放于外”这个问题来看,还是《史记》的“疏屈平”比较可靠。而《新序》的“屈原遂放于外”则可能是“王怒而疏屈平”在文学上的误写。
     ④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
     ——《新序》此记,与《史记》:楚怀王十六年“屈平既绌,其後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原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P627] 相同。也就是说:怀王十六年,“张仪南见楚王”时,已经是“屈平既绌”、“不复在位”了。
     ⑤楚既绝齐,而秦欺以六里。怀王大怒,举兵伐秦,大战者数,秦兵大败楚师,斩首数万级。
     秦使人愿以汉中地谢怀王,不听,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曰:“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属共言之王,王归之。
    ——这些,与《史记》相同。解读从略。
     ⑥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
    屈原使齐,还,闻张仪已去,大为王言张仪之罪。怀王使人追之,不及。
    ——《屈原列传》有:(楚怀王十八年)“……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顾返……”[P627] 《楚世家》曰:(楚怀王十八年)“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怀王悔,使人追仪,弗及。”[P339]
    《新序》说“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复用屈原。屈原使齐”;
     《史记》说“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於齐”。
     单就逻辑性来看“复用屈原。屈原使齐”的说法,优与《史记》的“不复在位,使於齐”。不知道《史记》的原文就是如此,还是后人传抄、刻印时的错误?
     刘向这一段文字,給人总的印象是:记述从“怀王用屈原(任左徒)”;到“王怒而疏屈平(罢黜左徒)”;到怀王十八年“复用屈原”。这一时间段屈原的事迹。
     二、试解“屈原遂放于外”
     《新序》:“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 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
    《新序•节士》中这段记载,时间、事件、人物都有前后牵扯、史实混乱的的问题。其文不但有多解性,而且无论怎么样解释,都法避免矛盾。
    为了方便解读,笔者作了两种假设,现按假设分别解读之。
     ◆假设一:《新序》“屈原遂放于外”是“王怒而疏屈平”之误。
    以此假设为前提可推断:
    ◇“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这是屈原“疏”之前的一次使齐,大概在怀王十四年或十五年初。
     ◇“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这大约是怀王十五年之事。其中包括:秦“使张仪之楚”和“王怒而疏屈平”。
     ◇其内证是:①“上官大夫、靳尚之属,……共谮屈原”;是屈原“为楚怀王左徒”时之事。②前面有“放于外(即‘疏屈平’)”,后面有“复用屈原。屈原使齐”。而后面的“屈原使齐”明确在怀王十八年。说明直到怀王十八年,屈原并未真的“放于外(流放汉北?)”
     ◇外证有《史记》:
     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忧愁幽思而作离骚。”[P626]
     ②楚怀王十六年“屈平既绌,其後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P627]
     《新序》中“屈原为楚东使于齐”比“屈原遂放于外(即‘王怒而疏屈平’)”早。《史记》记“屈平既绌”,是在怀王十六年 “张仪诈楚”之前。所以“屈原为楚东使于齐”自然更早于“怀王十六年”了。故屈原“此次使齐”可能在怀王十四年,或十五年初。
     ◇不符合者:
     ①“放于外”必竟不是“疏屈平”;
     ②“令尹子兰、司马子椒”不是怀王十几年时期的人物。[按:古籍中以某人后期的官职、封号等,叙称前期之事(如这里称“令尹”子兰),不是太大的毛病。]
     ◆假设二,《新序》的“屈原遂放于外”,指楚怀王“流放屈原”。
     楚怀王“流放屈原(流放汉北?)”的时间,应当在怀王十八年之后 (一般认为在怀王二十几年,具体年份这里不讨论。) ,否则屈原无法在怀王十八年“使齐”。
     ◇其内证是:“屈原遂放于外”——“放于外”,即流放于外。
     ◇不符合者:
     ①“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似与《史记》:“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相近。——其时间与“屈原放于外(流放汉北?)”,不符合。
     ②怀王“流放屈原(汉北?)”,是怀王十八年以后的事。——故“屈原遂放于外”,与“复用屈原。”以及怀王十八年的“屈原使齐”,无法整合。
     ③一般认为在怀王后期(怀王二十几年?),屈原才被“放于外”。“放于外”的时间,打乱了《新序》所写的,这一段历史事件的前后顺序和内在联系。
    总之这种假设,矛盾比较多,说服力不强。
     通过以上解读可见,不管是黄崇浩教授 “屈原遂放于外”,是楚怀王“流放屈原”的观点,还是笔者“‘屈原遂放于外’是‘王怒而疏屈平’之误”的观点。在《新序》中都找不到“‘怀王十六年屈原使齐’的依据”。不知道黄崇浩教授在何处“找到了‘怀王十六年屈原使齐’的依据”(《驳熊人宽之〈驳〉》)?
     三、试论“张仪三次使楚”的可能
     《新序》:“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 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楚既绝齐,而秦欺以六里。怀王大怒,举兵伐秦,大战者数,秦兵大败楚师,斩首数万级。秦使人愿以汉中地谢怀王,不听,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曰:‘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遂至楚,楚囚之。上官大夫之属共言之王,王归之。”
     其文中有三处提及张仪使楚。能不能说,这就是张仪三度使楚呢?
    不能肯定,要具体分析。
     ◇刘向《新序》文中,就“张仪使楚”讲述了一连串互有因果关系的事件。
     ①因“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
     ②秦王“患”楚怀王重用奉行“联齐抗秦”的屈原。故令张仪使楚,离间怀王与屈原的关系,
     ③其后果是“屈原遂放于外”。
     ④“屈原放于外”后,张仪又使楚,“许谢地六百里”欺诈怀王。怀王听信“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
     ⑤“怀王,不听,愿得张仪而甘心焉”;“‘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遂至楚”
     ◆以“假设一”的观点看看“屈原使齐”、“张仪使楚”。
    (假设一:“屈原遂放于外”是“王怒而疏屈平”之误。)
    ①“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约在怀王十四年或十五年初。
    ②“秦使张仪之楚,……共谮屈原。” 约在怀王十五年。
    ③“屈原遂放于外(即王怒而疏屈平)”。约在怀王十五年。“张仪之楚”以后。
    ④楚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怀王遂绝强齐之大辅”。
    ⑤楚怀王十八年“‘以一仪而易汉中地,何爱仪!’请行,遂至楚”。
     张仪有没有三度使楚的问题,实质上是“②“秦使张仪之楚”;与④楚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是不是同一次使楚的问题。
     ◇《史记》:楚怀王十六年“屈平既绌,其後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P627]
    ——《史记》证明:“屈平既绌”,是在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之前。
     据此推演:
     ②“秦使张仪之楚”是在③“屈原遂放于外”(即“王怒而疏屈平”;即“屈平既绌”) 以前。③“屈平既绌”,是在 ④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之前。故②“秦使张仪之楚”与④楚怀王十六年“张仪诈楚”,不是张仪的同一次使楚,而是两次使楚。
    加上怀王十八年,“张仪闻之,请之楚”。张仪共有三次使楚。
     ◇结论:按照“屈原遂放于外”就是“王怒而疏屈平”的假设,《新序》中屈原曾“两次使齐”。张仪有“三次使楚”。《新序》中的屈原首次使齐,与张仪首次使楚是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否定其一,将连带否定其二。
     ◆用“假设二”的观点看“屈原使齐”、“张仪使楚”。(详见后)
     四、黄教授的“读书、引证、推演和结论”。
    (一)、黄崇浩教授的逻辑推演
    黄崇浩教授说:〖在这里,熊人宽显然是认为,《新序》所记,是说屈原此次被放,是在“怀王十六年张仪使楚,破坏齐楚联盟”之前了。
    《新序》果如是说么?回头一看,《新序》说:“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 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新序》说的,分明是:屈原被放,乃在“怀王十六年张仪使楚,破坏齐楚联盟”之后。〗(《张仪何来“三度使楚?》)
     黄教授的前提是:〖回头一看,《新序》说:“秦欲吞灭诸侯,并兼天下。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 货楚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上及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
    ◇ 黄教授的“引文”中,并没有与“怀王十六年张仪使楚,破坏齐楚联盟”相关的内容。
    ◇《屈原列传》有:“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王怒而疏屈平”;《楚辞章句》曰:“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
     这些与《新序》大同小异的记载,都是说“屈原任左徒时,王怒而疏屈平”之事。与“怀王十六年张仪使楚,破坏齐楚联盟”根本联系不上。
    ◇《新序》中记述的“张仪使楚,破坏齐楚联盟”,即“张仪因使楚绝齐,许谢地六百里,怀王信左右之奸谋,听张仪之邪说,遂绝强齐之大辅”。尚在黄教授这段“引文”之后。
     请问,根据黄教授引文的前提,用什么“推演方法”才能得出:〖可见,《新序》说的,分明是:屈原被放,乃在“怀王十六年张仪使楚,破坏齐楚联盟”之后。〗这个结论呢?
     黄崇浩教授在这里表演的,“推演上的特异功能”,实在令人“咋舌”。
     (二)、黄教授的“屈原被放”论
     黄崇浩教授说:〖 熊人宽岂止是误读?他自己把《新序》原文所说的屈原被放的时间先后恰恰读“反”了,却还在那里大大咧咧地指责我“不顾《新序》记载”, “对《新序》中的‘屈原遂放于外’,视而不见。”这不能不使我再一次“咋舌”了。
    本来,屈学界对于屈原何时被放、被放几次的问题存在不同意见。现在,熊人宽却要用“屈原被放”而且是“怀王十六年张仪第二次使楚之前,屈原已经被放于外”这样“无迹可寻”的话,作为屈原“不可能在怀王十六年使齐”的依据。〗(《张仪何来“三度使楚?》)
     可见,黄崇浩教授所说“屈原被放”,就是指《新序》中的“屈原遂放于外”。也就是说黄崇浩教授持本文之“假设二”的观点。
     (三)、用“屈原被放”的观点,看《新序》之“屈原使齐”与“张仪使楚”。
     ◇“屈原被放”的时间,当在怀王十八年“屈原使齐”之后(屈学界多认为,在楚怀王二十几年)。否则屈原就不可能在怀王十八年“使齐”。
     若是根据“屈原被放”的时间,倒推“使张仪之楚”与“屈原为楚东使于齐”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
     在既要照顾史实,又要照顾《新序》的情况下,只能作以下推断:
     因为“屈原遂放于外”。在怀王后期 (怀王二十几年?);
     故“秦使张仪之楚,……共谮屈原。”只可能是指怀王十八年张仪使楚。而不可能是怀王十六年的“张仪诈楚”。
    同样“屈原为楚东使于齐,只可能是距离“屈原被放”时间较近的“怀王十八年屈原使齐”。——而不是什么“楚怀王十六年屈原首度使齐”。
     ◇结论:按照黄崇浩教授“屈原被放”的观点“解读《新序》”,将造成《新序》记事前后颠倒,解读困难,史实混乱,矛盾重重。而且,以此观点解读《新序》,屈原只有怀王十八年一次使齐。不存在二次“使齐”。
     (四)黄教授 “屈原研究”的新成果
     1、找到了‘怀王十六年屈原使齐’的依据。
    黄崇浩教授说:“若是看到‘楚、魏王来过邯郸’与‘屈原使齐’二事都是发生在‘怀王十六年’,那么,问题的解决就会柳暗花明。”(《屈原是否到过赵魏两国?》)
    黄崇浩教授说:“《史记》对屈原于楚怀王十六年首度‘使齐’”未能明确记载,诚为憾事,而《新序》却为后世保留了可贵的史料,以补史迁之缺。”(《驳熊人宽之〈驳〉》)
     黄崇浩教授说:(在《新序》中?)“找到了‘怀王十六年屈原使齐’的依据……”(《驳熊人宽之〈驳〉》)
     2、“屈原陪侍楚怀王访赵魏”。
    黄崇浩教授说:(楚怀王十六年)“屈原陪侍楚怀王访赵魏,而后又使齐,可谓当年最重大的国际外交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甚至说是策划者也不过份。”(《屈原是否到过赵魏两国?》)
    3、张仪“三度使楚”是“完全不顾史书之记载”的结论,
    黄崇浩教授说:“看了熊人宽所提出的张仪‘三度使楚’的结论,我们就知道什么才是‘完全不顾史书之记载’了。”(《张仪何来“三度使楚?》)
    ——真不知道黄崇浩教授,使用了何种“特异功能”,从《史记》和《新序》中读出了这么许多“新论”?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网》“学术争鸣”:
    黄崇浩《屈原是否到过赵魏两国?》 06-5-12
    黄崇浩《驳熊人宽之〈驳〉》 06-5-24
    黄崇浩《张仪何来“三度使楚?》 06-6-2
    ○《北大中文论坛》“古典文献学”:《驳<屈原是否到过赵魏两国?>》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74866&page=1&extra=page%3D1#pid1218069315
    原载:作者投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