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讨论词汇的协调问题,首先要讨论协调的原则。我们认为,协调应遵循以下原则:(1)通用性;(2)多样性;(3)合作性;(4)迫切性。上述4个原则中,(1)和(2)不可分割,应该是协调的总原则,即主体化和多元化的统一。 这里所说的主体化,是指以中国普通话为全世界华语的主体,而多元化则是指各地的华语可以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把主体化和多元化的统一作为协调的总原则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毫无疑问,汉语是世界华人社会语言运用的主流。这可以从使用人数、范围和领域等方面得到证明。随着中国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汉语将会成为一种范围更为广泛的世界性语言。在这种形势下,新马华社选择汉语的标准语作为区域性变体的标准也将是必然趋势。坚持主体化不仅能够确保华语不变质,更重要的是,它对于世界华人的沟通和文化认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甚至是永远,由于种种原因,不要指望出现世界华人语言百分之百一体化的局面。汉语的主体化和华语社会语言使用的多元化这一局面将会维持下去。事实上,就是中国国内,语言的绝对一体化也是不现实的。 单一强调主体化或多样化都是片面的。马来西亚一位华文工作者曾以《大马的中文变质了》为题,在当地的华文报纸《光华日报》发表文章,文中列举大量例证,意在说明马来西亚华语背离了汉语。文章所列举的事实都以《现代汉语词典》的词语为依据。凡是《现代汉语词典》有的,他就认为是标准的华语,否则就是错误的。他由此得出结论,大马的中文已经变质。这就带来了一些问题。且不说是否可以拿《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绝对标准,即使《现代汉语词典》可以作为绝对标准,对于马来西亚华社来说也未必合适。然而,这种观点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尤其是马来西亚)的华文工作者中相当普遍。当然,也有强调华语在所在国本土化的。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对区域性语言或方言自身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语言的多元形式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动力。这是语言理念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把区域性语言或方言的作用无限夸大,过分强调各地汉语的本土化,同样是不妥的。 总的来说,坚持主体化才能保证华语(包括华文)不变质,才能有助于同全世界华人的沟通;而只有坚持多元化,才能保证华语的多样性,更好地为所在国的华人服务。 合作性原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合作性原则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间的合作。中、新、马三国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各国政府和领导人的理念也有所不同。新加坡政府倡导种族和谐,但旨在把新加坡变成一个双语国家,而且在客观上(或许也是主观上)可能更倾向于“英化”;马来西亚政府也倡导多元种族和谐,希望的是多元种族的语言统一到马来西亚的国语——马来语上来。那么,提出新马华语与普通话的协调,是否会引起一些误解,进而影响到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可能的确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必须特别强调协调中的合作原则,强调语言协调中的平等互利,强调尊重华人所在国的语言政策。语言协调绝不仅仅是指中国语言学家和新马华语的语言学者之间的合作,也应该包括两国政府的合作。 这种合作是有基础的。全球的一体化正在使得人们成为多语者。这是进入20世纪后的一个世界潮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英语在世界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固然与英语国家为英语的传播的不遗余力分不开,但不可否认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才是英语地位提升的根本性力量。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广泛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因为英语是一种“赚钱的语言”(money language)。现在我们还不能说汉语是一种赚钱的语言,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汉语正在走向世界。要想加强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使用汉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事实上,新马两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意义。新加坡正在尽力推行华语,同时正在加强华文教育;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深憾本身年事已高,不能拥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华语。不过,他很高兴看到他的孙子们正在学习华文。(马来西亚《中国报》,2001年7月15日全国版)因此,只要我们在处理协调问题时注意客观性,不说过头话,不走极端,是容易取得相关国家理解的。 合作原则涉及的第二个方面是各地华社。汉语目前的跨国界是由于历史上华人移民的因素造成的,而在这些华人中,他们把汉语作为自己的族群的标志和世界华人的纽带。他们使用这种语言不是经济利益等功利目地的驱使,而是对自己母语和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过去中国非常贫穷的时候,他们是这样;今天中国开始强大起来,他们仍然是这样。当然,过去的若干年里,也有许多华人选择了英校,有的甚至已经成了所谓“香蕉人”。华人家庭的孩子选择英校,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例如,除了短暂的南洋大学以外,马来西亚华人过去没有自己的大学,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后代也没有机会到中国留学。其结果是,如果孩子上了华校,就意味着失去了上大学的选择机会。此外,英语的市场价值也决定了家长对英校的青睐。现在中国的发展,加上新马国内的华语教育地位的提升,无疑会影响到人们的语言态度。在这个时候开展华语间的协调,无疑有利于华文教育,华人是愿意接受的,而也有可能在教育中进行推广。事实上,无论是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有关当局或部门都正在开展华语的规范化工作。新加坡是通过教育部进行的,而马来西亚的董教总则有专门的华语规范工作委员会。因此,加强同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或机构的合作是实现协调目标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无论是海外华语的协调或是自身内部的协调,我们都应该以客观、冷静和不带任何成见的态度去开展相关工作。 我们要特别说明的是,以汉语为主体对世界华语进行协调不是搞汉语的扩张,不是汉语沙文主义。我们认为,这与二战以来英语的扩张有着根本的不同。当然,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要预防这种倾向。 下面谈迫切性原则。所谓迫切性原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抓主要矛盾,即在协调过程中要首先抓住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那么,目前普通话和新马华语词汇协调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应该从语言自身的属性来考虑。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需求是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样,世界华人之间交际上的需求和词汇中出现的差异带来的对交际的影响成了协调中的主要矛盾。这些差异可以看成是不同汉语变体对汉语已经有和可能有的词语,在词形、词义和词语使用上所作的不同选择。有人建议编写“对接词典”(周清海、萧国政,1998),这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面对这么多的差异,几乎很难想象会有人专门使用这种对接词典。事实上,要让人们完全消除这些差异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就把域内外汉语统一起来。海外华人使用华语除了华语是自己的母语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维持同世界华人社会的联系,同世界华人进行沟通。华语是华人社会的沟通工具,因此,要以汉语作为华人社会的沟通工具是否可以进行正常的交际为依据。如果一个词影响到双方交际,那么,这个词语就要考虑去进行协调;反之,则悉听尊便,让“语言的内部机制”去协调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