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北鸢》:人的消失,或曰美的困境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岳雯 参加讨论

    “葛亮对于美的追求,真真到了极致。但是,这也是《北鸢》深层的问题。小说是一种世俗文体,建构它的根基是活泼的、泥沙俱下的世俗人生。世间的事,并非只有好与坏,真正考验小说家的,是对于好与坏之间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倘若一味追求洁净,构成小说这一大厦的基石就会摇晃,那么,小说所描绘的一切就难免虚浮了。
    美,有时候竟然是一种束缚。”
    在葛亮的《北鸢》中,世家子弟卢文笙出场之时还是个婴儿,却已然不同凡响。
    干净的孩子,脸色白得鲜亮。还是很瘦,却不是“三根筋挑个头”的穷肚饿嗦相,而有些落难公子的样貌。她便看出来,是因这孩子的眉宇间十分平和。阔额头,宽人中,圆润的下巴。这眉目是不与人争的,可好东西都会等着他。
    这描写有几分《红楼梦》中宝玉出场的味道。有意思的是,此时的相貌描写,已不再像19世纪欧洲小说那样,为的是让读者对小说主人公有一个清晰的形象。不,直到小说结束,读者恐怕也很难在心中描摹出文笙的样子。所谓的描写,不过是为了暗示其性格,进而以预言式的口吻暗示其命运。
    这是极具症候性的时刻——葛亮的踌躇两难从一开始就清楚地呈现在文本中:他确定小说以写人为第一要务,如果没有人,小说就犹如沙中筑塔,溃散是早晚的事。但是,他又不甘心让小说成为“小”说,他有强烈的野心,要去摹写一个时代,一个被众多知识人目之为黄金时代的好时代,一个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时代。要写出一个时代,一个或两个人显然是不能够的,只有让他们更多地去看,让更多的人进入视野之中,一个“大”时代才有可能从纸面上缓缓显形。
    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我以为,这是葛亮的根本困境。理想的情境,或者说,葛亮追求的境界是“人”“群”皆在:一个人历历在目,一群人声形毕肖。这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葛亮熟读的《红楼梦》就是如此。但是,《红楼梦》是有严格的时空限制的。虽然总体时间跨度达15年之久,但小说主体笔墨集中在大观园内的五六年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小”是可以包容“大”,或者说生出“大”的。葛亮显然认为,只有假以充裕的时日,让文笙和仁桢从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青年,经历更多的人与事,才得以见出时代之风声。可是,切口过大,原本对人物的那份熟悉反而遁去,令作者失去了整体把握人物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