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底层乡土经验的诗意表达——曹多勇“大河湾”系列小说印象(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刘军茹 参加讨论

    “西瓜地长出的风景”
    ——坚忍执著的大河湾女人
    大河湾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大河湾的土地是贫瘠的,大河湾人的生活是简单的寂寞的,当然也有不幸和痛苦。而倔强的政德老汉坚持耕种已经荒芜的河滩地(《种上那块河滩地》),快80岁的“父亲”硬朗着自己种地割草喂牛,还有一辈子忘不了的盖楼房的“梦”(《家赋》)。或许就是心中的这个“梦”支撑着大河湾人的流水日子,即使洪水淹了河滩、开矿塌了庄台,即使瞎了眼睛、说不了话,只要还有牛、还有犁、还有庄稼,就有倾诉的对象,就有意思有奔头,就有希望和信心把日子过下去,而且越过越亮堂。倾听曹多勇的追忆,尤其记住了那片“西瓜地长出的风景”,就像夏天暴雨后的蔓草,顽强地舒展着她的忧伤和生命——大河湾女人。
    死去男人而哭瞎了眼睛的许玉芝,独自带大三个儿子,春天锄麦子、夏天种黄豆、秋天收黄豆,过年沾糖、包饺子、做面圆子,所有的都不乏一种“过日子”的自然和生命力,眼瞎心不瞎的女人有眼泪但没有绝望(《日子越过越亮堂》);哑巴女人嫁给一个外来的蛮子男人,远远地独自住在村子紧东头,分娩前的中秋夜哑巴烙了18张面饼,那么从容那么怡然,女儿开口说话了,她终于流下幸福的泪水,细腻而温暖,哑巴是幸福的,更是高贵的(《说不出来的幸福》);苏燕子,一个追寻儿时梦想喜欢吃西瓜种西瓜的美丽而悲伤的女子,不管“爱情”和命运如何变化,她都坚守着那片西瓜地(《西瓜地里的风景》)。
    记住了《水季天》中的“母亲”,一个喜欢水的山里女人,执意要在麦收前嫁到大河湾就是要看到“淮河里的水怎么一天一天长多的”。大水来了,“淹湾”了,母亲却很有兴致地数麦秸垛、抓鸭子、捋浮财、学逮鱼。大水落了村人们点绿豆种,母亲“抓一把绿豆窝右手心里,后面三个手指负责紧攥着,腾出大拇指、食指变出一个鸟嘴的形状,一捻一捻地往外吐……母亲干活像玩耍,像游戏,像舞蹈”。单调辛苦的农活干得竟也如此有滋有味、生机勃勃。
    还有为死去的儿子讨公道找证人的黄银月(《目击者》),为呆傻女儿的大肚子找“歹人”的兰芝娘(《肚子愈来愈大》),死后还“统治”乡俗乡理的夏太奶(《夏四家》),她们的悲伤和眼泪,她们的生命气息和人性密码,坚忍而执著、质感而明丽,如同兰芝娘放在雪地上的红鸡蛋“辉映着雪光像是两团火”。大河湾女人烙印出曹多勇的“底层乡土经验”的诗意情怀。
    “流水日子”
    ——本色舒展的叙事表达
    作品风格是作品整体化的标志,意味着一种统一的色调和音响的出现,这种色调和音响又是以作者内在的对生活的态度和信仰为凝聚点的。曹多勇的“大河湾”自然而温暖,倔强而极具生命力,渗透到作品中形成曹多勇特有的舒展从容而本色的叙事表达方式。
    “大河湾”里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曲折绚丽的情节和复杂迷离的结构,在简单的线形结构中,曹多勇不厌其烦地细致入微地讲述着大河湾人怎么做饭,怎么盖房子,地怎么种,孩子怎么带,鱼怎么逮……这些琐细的日常生活场景在作者不温不火的叙事节奏中荡漾铺展,还有那四野的麦子与黄豆,宽阔不羁的淮河水,贫瘠古老的河滩地等“乡土”物质形态,还有那年俗婚庆、农耕农事、花鼓灯六洲旗推剧等“乡土”精神形态,点缀着曹多勇独特的淮河地域风情的诗意表达。
    当然最显在的最本质的还是曹多勇的语言。海德格尔说过“人在说话,话也在说人”。有了语言,人才能够充满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大河湾人曹多勇的血液中流淌的还是他最熟的原生态的淮南方言土语。曹多勇的本色叙事中也有一些明显的“有意为之”,比如人物对话不加引号、不断重复的句式、人物再现法等等,对此曹多勇自己说“我企图通过这样一种叙事获得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语感”,“重复,是我生命的意义,也是我小说的意义”。
    邱华栋曾说,“一个作家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河流,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聆听曹多勇应该也是幸福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