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地域之乡与心灵之乡的联姻——论自然文学中的心景(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京)2014年4期 程虹 参加讨论

    二、心景的内涵
    心景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它是从精神或心理的层面来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心灵自身对风景的解读,是雕刻于人们心中的风景。
    在自然文学中,自然或某片特定地域对人、尤其是人的精神及心灵的影响由来已久。19世纪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就在他的作品《论自然》(Nature,1836)中明确指出“自然总是带着心境的色彩”,“自然是精神之象征”,(876;880)从而吸引其同代及后来的作家从曾被形容为“咆哮的荒野”中寻求精神及创作的源泉,将外在的风景转变成内在的风景。梭罗就在1851年的日记中记录了他看到一处瀑布时的心境:“我听到的是什么?只是那清纯的瀑布流入我心中,与我浑身的血液一起循环流动?那溪水落入我的心灵?”就此,美国学者克里斯蒂评述道:“此时,万物融为一体:水声触动了他(梭罗)的感官,令其心智更加敏锐,令其心灵继而飞向无疆的空间。……这就是当一个人感受到的处于万物之中那种血肉相连的关系,那种没有简单或限定边界的关系。”他称梭罗此时心灵的感觉可谓“心醉神迷”。(237—38)此处克里斯蒂的评述与法国作家巴舍拉尔提出的独特的“内心领地”及无限的“内心空间”可谓异曲同工。
    当提到心景时,或许最具说服力的是美国当代自然文学作家洛佩斯(Barry Lopez)所描述的两种风景:“我想到两种风景——一种在身外,一种在身内。”他继而解释道:
    外在的风景是人眼所看到的风景,不仅仅是大地的轮廓和色彩以及它白天在不同时间阴暗淡浓的变化,而且还有它不同季节的动植物,它的天气、地域,它的气候及进化的记录……我想到的第二种风景是内在的风景,那是一种由外在的风景投射在一个人内心的风景……
    他评述道:“这种内在的风景是对外在风景的特征及其微妙差别的反应;一个人的特征受到所生长的土地的影响如同其遗传基因一样。”(Buell:83)
    另一位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桑德斯(Scott Russell Sanders)则声称:“没有地理中心的支撑,我将无法拥有一个精神的中心。”(121)纵观自然文学作品,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外在及内在风景的合二为一。可以说自然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作者的思想是基于地域的思想(place-based thought),(Christie:117)其作品是根植于地域的作品(place-based writing)。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纳尔逊(Richard Nelson)将他在太平洋西北部一个岛屿的生活经历注入笔端,以《心中的岛屿》(The Island Within)为题出版,显然纳尔逊在探寻外在岛屿的同时希望筑起心中的岛屿。他在书中写道:
    在野生自然中生活使我与这个岛屿有种切不断的情感联系。大地和海洋在我的血液中流动,自由的风吹过我的身心,清澈的天空与我的眼睛遥遥相望。这双看着岛屿的眼睛来自岛屿,这双书写岛屿的双手也来自岛屿,喜爱岛屿的那颗心有着某种岛屿之心。当我触摸自己时,如同触摸着岛屿的一部分。岛屿栖于我心中如同它给我以生命。我就是那个岛屿,那个岛屿就是我。(250)
    此时,不由地使我想起一位西方学者对柳宗元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评述:“他(蓑笠翁)取代了风景的观看者,而成为风景的一个要素。”(高居翰:93)
    人在与外在自然界接触时所产生的心景是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心理需求,可谓心灵之慰藉。诚如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奥尔森所述:
    荒野之于美国人而言,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一种现代生活高度压力的矫正法、一种重获平衡和安宁的方式。……我发现人们因多种原因而走向荒野,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放开眼界。他们或许以为自己是去垂钓、观景或交友,但事实上,意义远非如此。他们走向荒野为的是心灵的健康。(Backes:209)
    奥尔森还在《低吟的荒野》中描述了自己的一种嗜好——垒石墙,因为他从那些沉睡了上万年甚至更久的石头中获取了一种稳如泰山、不受外界影响的定力。(程虹:iv)
    美国学者斯洛维克(Scott Slovic)在其专著《在自然文学中寻求感悟》(Seeking Awareness in American Nature Writing,1992)中,用实例解释了自然文学作家在与自然接触中所感受到的上述“心醉神迷”的状态。这是一本从心理学角度剖析自然文学作家的心灵感应及其作品的著作。作者认为,书写自然实际上是从心灵角度看待自然,并以梭罗、迪拉德和艾比(Edward Ebbey)等五位作家为例,讲述他们在与自然接触时热衷于心理的感悟、从外在自然走向内心世界的经历,说明自然文学作家不仅仅是自然的分析家,或自然的欣赏家,而且是人类心灵的学生,是文学心理学家。他还引用了1991年洛佩斯谈访录的题目“内在的风景:希望的文学”(Landscapes of the Interior:The Literature of Hope),来表明自然文学“或许主要关注的是内在的风景,是人的心灵”。(3;18)
    可以说,自然文学中强调的地域感支撑着人类心灵的归属感,使人们从与自然的接触中寻到内在风景及心灵的慰藉。同时,这种由外在风景而改变的内在风景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并保护外在的自然世界。所以,这种从外在风景转向内在风景的文学被称为“希望的文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