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最近,“心景”一词逐渐出现于宗教、文学、哲学及音乐等领域之中。但是笔者发现,“心景”作为自然文学的一种理念则极为贴切。因为,它是自然在人的内心所产生的共鸣,是一种人们看到特定自然景物时心灵的感受。人们赋予自然以精神的色彩并关注特定景物中精神的重要性由来已久,并一直持续至今。本文旨在对心景的源起、内涵及再现进行探讨。 【关 键 词】自然文学/心景/源起/内涵/再现 【作者简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 无论在我们的生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风景”(landscape)都是一个常见的词。但是近来,我们发现“心景”(soulscape)一词逐渐出现于宗教、文学、哲学及音乐等领域之中。例如,在2011年出版的关于德国文化批评的英文书《柏林精神分析》(Berlin Psychoanalytic:Psychoanalysis and Culture in Weimar Republic Germany and Beyond)中,第一章就题为“柏林心景”(Berlin Soulscape);2001年美国出版的一本小说题为《心景》①;2009年美国的一本诗集也以《心景》②为题出版。2009年出版的题为《绿色修女:心灵生态学》(Green Sisters:A Spiritual Ecology)的书,旨在倡导一种绿色修道院生活,形成敬仰大地的宗教仪式,并声称有众多实例说明大地或宇宙中的风景被视为反映人类内在“心景”的一面镜子(…the earthly or cosmic landscape is interpreted as a mirror of the human person's interior soulscape.)。(Taylor:20)在音乐中,以“心景”为题的各种CD、MP3更是数不胜数。在绘画中也有艺术家将作品题为“心景”。“心景”还被某些艺术家作为艺名,同时也成为某些网站的名称。 然而我认为,“心景”一词作为自然文学的一种理念也极为贴切。自然文学旨在描述自然以及探索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界相触时心灵的反应,也有自然文学作家把美国荒野文学称为“集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于一身”。(Scheese:143)所以,心景是自然在人的内心所产生的一种共鸣、一种人们看到特定自然景物时心灵的感受。因此,风景与心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比如,美国已故自然文学作家奥尔森(Sigurd F. Olson)的传记就题为《内在的荒野》(A Wilderness Within)。在奥尔森的代表作《低吟的荒野》(The Singing Wilderness)中,他提倡要全身心地感悟眼前的风景,用“内在之耳去听”,用“内在之眼去看”。(Backes:290)其实,这种将风景与心景融为一体的做法是自然文学鲜明的写作特色。自然文学经典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瓦尔登湖》中就形象地表述:“清晨是当我醒来,拂晓在我心中的那个时刻。”(1159)被称为“西部梭罗”的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缪尔(John Muir)则更明确地表明:“走向外界,我发现,实际上是走向内心。”(Zwinger:xvii) 纵观自然文学的历史,细品自然文学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外在与内在、风景与心景、地理中心与精神中心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借用爱尔兰作家、诗人希尼(Seamus Heaney)的话来说,是“地域之乡与心灵之乡的联姻”。(Christie:117)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无论是“咆哮的荒野”还是“少雨的土地”至今仍能摄人魂魄、令人向往,为什么并非处于文学主流位置的自然文学能够如同常青树般郁郁葱葱、历久弥新。 一、心景的源起 心景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浪漫主义时期起,人们就开始赋予自然以精神的色彩,关注特定景物中精神的重要性。比如,19世纪英国诗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1844-1889)就模仿landscape(风景)一词首创了inscape(内景)的概念。 美国学者克里斯蒂(Douglas E. Christie)在其阐述自然文学与心灵的著作《蔚蓝色的心灵:沉思生态学随笔》(The Blue Sapphire of the Mind:Notes for a Contemplative Ecology,2013)中详细地解释了内景的含义,认为霍普金斯所说的内景是一种需要用心、用感性去看或领悟的事物内涵。(118)他以霍普金斯一首描述白杨的诗为例,讲述了诗人看到曾经喜爱的一片白杨被砍伐后心中的失落感,因为诗人失去的不仅仅是白杨树,不仅仅是满树的叶子和在风中摇曳的树影,他的想象力延伸至树的内在生命及树林边的草地、河畔与河流。对诗人而言,他对白杨树抱有深情或对失去这些树感到悲伤,是因为诗人与这片白杨树一起融入了自然世界,从而难舍难分。克里斯蒂继而归纳道,诗人在田野中所进行的这种想象力的参与及投入,使得他的内心及外在的世界都流动起来,这就产生了一种场景,即“人可以想象到自己生活在万物之中,而感到万物的生命也深深地渗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257—58) 霍普金斯这首怀念白杨的诗,可以说是诠释他的内景的一个典型范例。无独有偶,霍普金斯的同代人、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巴勒斯(John Burroughs,1837-1921)虽然没有用到内景一词,但也描述了自然风景与内心风景的密切联系。“属于某人自己的风景”,巴勒斯写道,“终究会成为某种他本人的外在部分;他已经把自己像种子似的播撒在这片土地上,而它将反映出他自己的心境和感情;他与这整片的土地息息相关:砍那些树,他会流血;损坏那些山,他会痛苦。”(5)由此看来,浪漫主义时期的内景与后来自然文学中出现的心景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继霍普金斯的内景之后,我们在法国哲学家巴舍拉尔(Gaston Bachelard)的著作《地域的诗意》(The Poetics of Space:the Classic Look at How We Experience Intimate Places,1958)中发现了更多关于内心与外在自然的联系,他将作家与诗人对自然之物的感受分为内心领地(inner state)及内心空间(inner space)。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