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东方文学 >

“异乎寻常之地”:村上春树的游记中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长江学术》2014年第201 刘研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村上春树在游记《诺门罕钢铁墓场》中,一方面以日本近代以来的中国叙事作为话语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考察敏锐洞察90年代中国的问题和特色,建构了一个“异乎寻常”的文学空间。而这一空间的塑造也是作者个体心理的折射,村上通过中国他者反思日本近代历史的自省意图鲜明深刻,但同时通过视角、语调、对比等叙事策略的运用,字里行间又闪现出日本的“中国”形象,显示出话语中国的强大规约力。
    关 键 词:村上春树/《诺门罕钢铁墓场》/文学空间/叙事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后战后’时期的精神史寓言:村上春树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9BWW005。
    作者简介:刘研(1970- ),女,辽宁葫芦岛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1991年村上春树在美国讲学期间,正值海湾战争爆发,日本向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支付了昂贵军费,但因没有出兵被美国舆论讥讽为“支票外交”。加之泡沫经济膨胀,日本经济强势,美国民众反日情绪强烈,波及了在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村上说:“日本人是什么,哪怕不情愿,也不得不去思考这一问题。《奇鸟行状录》也是在强烈地切身感受着这一外在压力或者压迫的情况下写成的。”①村上在异国他乡的美国,进一步获得审视西方、日本与中国的机会,催生了其民族身份的自觉。
    《奇鸟行状录》第一部于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连载于《新潮》杂志,1994年2月新潮社出版了第一部《贼喜鹊篇》、第二部《预言鸟篇》。1994年6月村上受《马可·波罗》杂志之邀寻访中蒙边境战争发生地的遗址,发表游记《诺门罕钢铁墓场》,1995年8月《奇鸟行状录》第三部《捕鸟人篇》出版。
    1994年的中国之行是村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中国之行。从成田机场经四个小时飞抵大连,从大连挤进“中国式混乱极致的满员”的硬座车摇晃了十二个小时到达长春火车站,再经由哈尔滨到海拉尔,坐四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先到新巴尔虎左旗,又花了三个小时抵达诺门罕村。之后绕道北京,路线经由北京-乌兰巴托-乔巴山,来到哈拉哈河西岸的诺门罕战役遗址。从日本到中国四个小时虽说短暂,在中蒙边境上这样漫长的绕行,让村上从感觉上讲,“中国”如《去中国的小船》结尾所言那是“过于遥远的中国”。
    村上未来中国前,在《寻羊冒险记》和《奇鸟行状录》一二部中描写了“满洲”,描述了1939年“满蒙”边境的诺门罕战争,“满洲国”成为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时空。他构建“满洲”和“满洲人”的话语资源是什么?实地游历,从城市到乡村,从中心到边境,作家感慨万千,认为有关中国的东西都有“异乎寻常”的倾向,作家怎样体现了这种“异乎寻常性”?而这种“异乎寻常性”的背后又折射出作家怎样的视点?
    中日两国的近代交流始于19世纪70年代,官方以及民间互访颇多,游记骤增,据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东洋文库于1980年出版的《明治以降日本人的中国游记解题》(1868-1989)就有四百余种之多②。作者身份多样,内容广泛,其中日本人的“中国观”跃然纸上,汇入了近代日本关于中国东方学式的话语建构。
    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等人深受中国古典文化浸染,非常重视与中国文化的精神联系。但即便如夏目漱石在《满韩漫游》中也未能完全超越时代,游记中他对中国、中国人的描述并不多,主要是记录了他在满洲各地与同学故友的叙旧。这些同学故友作为日本派往“满洲”的要员、殖民统治的主力军,在“满洲”的生活非常优越,也为作家安排了高规格的接待,而他们正在建设的现代化的“满铁”王国更让作家兴奋不已。
    对于当时日本民众来说,中国愚昧落后,中国人是弱国子民。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获得了在中国东北南部的特权后,“满洲”日益成为日本人可以重新开始梦想和冒险的新大陆。构筑他者的真正意义是把握和控制他者,这个把握包括知识上的理解和解释,以及权力意义上的控制和征服③。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叙事,既展示了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同时也制造或维护着日本的中国认知。这种认知甚至成为某种文化心理积淀,在不同时期都会听到它的回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