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表征马克思思想起源的主要作品中,《乌兰内姆》的文体形式很特殊,其故事情节无可考证,但其中无疑有在西方流传很广的“浮士德形象”的痕迹,所涉及和讨论的人生议题则十分重大,重大而无角,所以马克思自己标明这是一出“悲剧”。如果仔细地研读文本,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受欧洲人文经典和浪漫派思潮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又可以发现其中无疑也包括了他当时对人性矛盾和人生“悲剧”的独特理解。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他思想起源期的真实状态,也奠定了他以后思想走向的人文底蕴。 关 键 词:马克思/马克思早期思想/《乌兰内姆》/浮士德形象 作者简介:聂锦芳(1966- ),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表征马克思思想起源的主要作品中,诗歌占了绝大部分,但在《献给父亲的诗作》中,有两部作品的文体形式很特殊,一部是剧本《乌兰内姆》①,另一部是作为“附录”的小说《斯考尔皮昂和菲利克斯》片段。《乌兰内姆》的故事情节无可考证,但其中无疑有在西方流传很广的“浮士德形象”的痕迹,所涉及和讨论的人生议题重大,重大而无解,所以马克思自己标明这是一出“悲剧”(trauerspiel)。相形之下,戴维·麦克莱伦称其为“幽默惊险剧本”[1],而又没有对这一判断做出具体论证,表明他未必真正到位地理解了这一作品。尽管马克思后来也倾向于认为这部作品是“不成功”[2]的,但如果仔细地研读文本,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马克思受欧洲人文经典和浪漫派思潮的强烈影响,另一方面又可以发现其中无疑也包括了他自己对人性、心理、爱情、仇恨和永恒等议题的独特理解。正是这些构成了他思想起源期的真实状态,也奠定了其以后思想走向的人文底蕴。 现在流传下来的《乌兰内姆》手稿是完整的一幕剧,由四场戏组成,尽管出现过的人物只有德国旅行家乌兰内姆、其少年旅伴卢钦多、意大利某山城私人客栈老板佩尔蒂尼、同城少女贝娅特里瑟和其未婚夫维林五个人②,但他们的关系却很复杂,故事情节也较为繁复,更为重要的是,在层层展开的情节背后,作者的寓意究竟为何?令人颇费思量。尤其难处理的是,这些复杂的关系、事件和细节只是通过人物对话和独白透露出来的,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条理和完整地叙述过,这就使我们如果不深入文本之中认真研读、梳理和琢磨,往往只会一头雾水,不明底里。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本文一反哲学论文写作的通常方式,特以文学性的笔法重构《乌兰内姆》的故事情节,在具体细节的铺陈中一一辨别马克思的思路和用意,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概括和分析。还需要说明的是,在马克思手稿中,第一场是序幕,第二、四场故事紧密衔接,第三场插入的内容很突兀,可能是想使剧情节奏舒缓一下或者对比的效果更为鲜明。因此,本文的解读顺序就改为第一场——第二场——第四场——第三场来进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