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金泽荣生活的时代固然有不少诗人仍在认真执著地在诗体论、创作论、风格论、批评论上奉献心血,但特定的时代背景却使得儒家“事父”、“事君”的诗教内核与以文经世的创作动机成为当时(文)人关注的焦点。但金泽荣的诗学体系不仅涵盖了他所关注的历史意识和时代责任感,同时还囊括了多样化的审美轨迹与艺术取向。 金泽荣前期诗歌“句调清新似宋人”(28),虽身为亡国之民,诗中亦有抑郁不平之气,但其情感表达尚能含蓄隐忍,不欲向人露其锋芒。如曹兢燮指出金沧江之作“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了不见其有砌叠雕镂之痕”(29)。自甲午之战后,国事家运,日就凋残,其诗歌一变为凄苦之音,多亡国之痛。虽金氏后期诗歌以凄苦之风为主调,但其“生性好风流语,不好苦寒语”(《与退翁牍》)的独特个性,又使得其诗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如清新明快的写景诗《五园朝景》,慷慨激扬、豪气干云的《闻义兵将安重根报国仇事》。 韩国著名批评家金台俊认为:“沧江(一云花开)金泽荣无师自通,依靠自己的独自苦读而得悟文心妙语。”(30)究其实,金泽荣的诗学渊源一方面植根于儒家文化与家庭熏染,另一方面得力于对文学典籍细大不捐的广泛涉猎以及对优秀诗人的借鉴继承,当然,风云际会的时代变局也是构建金泽荣诗学体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注释: ①参见庄安正《金泽荣与近代南通文人群体交往考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②参见张荣生《金沧江:彪炳韩中两国文坛的汉文学家》,《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③俞樾:《书金于霖文稿》,《金泽荣全集》第六册,汉城:亚细亚文化出版社,1978年,第636页。 ④梁启超:《复金沧江书》,《金泽荣全集》第六册,第645页。 ⑤曹兢燮:《岩栖集》卷八,《韩国文集丛刊》,第三百五十辑,汉城: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108页。 ⑥金台俊:《朝鲜汉文学史》,张琏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72页。 ⑦《金泽荣全集》,以下征引金泽荣诗文均出此版本,仅随文标注题目,不另注。 ⑧文基连:《朝鲜古文家金泽荣与归有光的比较研究》,《国外文学》2000年第1期。 ⑨张荣生:《金沧江:彪炳韩中两国文坛的汉文学家》。 ⑩徐郙也认为金沧江诗歌有王士祯遗韵,如其诗云:“老辈风流今阒寂,何人神韵继渔洋”(《题沧江稿》),《金泽荣全集》第六册,第611页。 (11)《奉和金沧江诗》,《金泽荣全集》第六册,第615页。 (12)吴允熙:《沧江金泽荣研究》,李顺连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2页。 (13)朴天游:《赠金于霖》,《金泽荣全集》第六册,第612页。 (14)李建昌:《留题古德村金于霖庄》,《金泽荣全集》第六册,第614页。 (15)文基连:《朝鲜古文家金泽荣与归有光的比较研究》。 (16)《金泽荣全集》第六册,《沦江先生实纪》附挽词类,第631页。 (17)《金泽荣全集》第六册,《沧江先生实纪》附挽词类,第628页。 (18)《金泽荣全集》第六册,第614页。 (19)《青皋全公墓表》记载:“泽荣年十四,从公于彩霞山亭学习时文,即公被府辟之年也。公谬以泽荣为才,而钟爱之。尝语之曰:‘吾安得有孙如汝者乎?’又尝屡屡劝之曰:‘其游学京师乎?”’《金泽荣全集》第二册,第354页。 (20)朱自清:《经典常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37页。 (21)《曾国藩全集·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638页。 (22)同上,第408页。 (23)同上,第542页。 (24)《曾国藩全集·书信》,第7426页。 (25)王栻:《严复集·诗文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75页。 (26)沈同芳:《奉呈金沧江》,《金泽荣全集》第六册,第616页。 (27)《金泽荣全集》第六册,《沧江先生实纪》附叙述类,第647页。 (28)俞樾:《书金于霖文稿后》,《金泽荣全集》第六册,第636页。 (29)曹兢燮:《岩栖集》卷八,《韩国文集丛刊》,第三百五十辑,第108页。 (30)金台俊:《朝鲜汉文学史》,张琏瑰译,第17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