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张江:《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 [2][美]詹姆斯·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徐向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9-273页。 [3][4][15][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95-98、89、5页。 [5][9]Howard Becker,Art World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pp.384-385,34-35. [6]Arthur Danto,"The Art World",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64(61). [7][美]阿瑟·丹托:《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陈岸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8页。 [8]George Dickie,The Art Circle,New York:Haven Publications,1984,pp.81-82. [10][德]彼得·比格尔:《文学体制与现代化》,周宪译,《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1]殷曼楟:《“艺术界”理论建构及其现代意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03-148页。 [1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2页。 [13]Thomas Kuhn,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p.176. [14]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12页。 [16]方维规:《文学社会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26页。 [17][美]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秦立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18]周宪:《场外理论的场内合法性》,《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