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论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学的民族性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吴圣刚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文学的民族性是人性的根本体现,也是抗拒文学(文化)一体化,实现多样化的重要方式。民族、乡村、外省是文化真正的载体,文学需要加强民族(国家)叙事、乡村叙事、次缘城市(外省)叙事。文学的民族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本体的民族性,二是文学理论(批评)、评价体系的民族性。强调民族性并非全盘否定世界性,民族性在于凸显个性,世界性是为了突出共性;强调民族性在于保持独立性,重视世界性是为了增强开放性,而当下更需要关注文学的民族性。文学民族性和世界性在理论和实践上是能够实现统一的。
    关 键 词:全球化/文学/民族性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WX016);河南省教育厅社科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教科社[2015]852);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4FZW020)
    作者简介:吴圣刚(1962-),男,河南遂平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表面上看,似乎世界文学在融合,实际上可能是各民族文学在较量,只不过由于文学内外的力量不均衡,这种较量的结果不一定合乎人们的想象。按说,在众神狂欢的现代,文学的“上帝”是不存在的,各民族文学的身份、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可是当文学进入到人类生活的现实,其身份就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优等文学”代替“劣等文学”就成为合理。文化进化论主张优胜劣汰,在西方发达国家看来就是用他们的文化淘汰其他国家的所谓的“落后文化”。就文学而言,发达国家的文学,或者说传播广泛的文学一定是优秀文学吗?那些存在于某些地域和有限人群中的叙事和抒写就一定是劣质文学吗?文学的价值从本质上说并不完全取决于推行和传播的广泛与否,而在于文学独特的个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孰优孰劣且不评判,如果按照进化论的逻辑,进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把西方的文学推而广之,其结果可能不仅是让文学走向一体化、模式化,而且严重的是让文学失去民族个性和丰富性而走向平庸化、单调化。
    文学是人类生活的派生物,定性文学应该从人类生活的发生过程,从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注重从精神层面、行为指向和实践意义的结合上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1]。全球化从各个层面触动着文学的神经,对文学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现代性倡导文学全面走进现代生活,理由非常简单,文学参与到现代社会,就不能沉溺于历史和人类的愚钝状态,必须全面展开文学的触角,感知和表达现代生活。而现代性更突出地与人类的现代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包含物质的现代性、政治的现代性、文化的现代性等等,西方国家是“前现代”国家,第三世界是“后现代”国家,现代性的源头无疑在西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似乎是现代生活的标志,这已经反映出西方生活方式对其他民族的局限,文学走进现代生活是以东方为参照还是以西方为参照?倘若设定的文学走进现代生活即是西方式的生活,就意味着屏蔽掉其他民族的生活,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还有必要存在吗?同时,历史既是人类生活不能省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不能遗忘的内容。现代生活如果切断了与历史的密切联系,肯定是浅薄、单调的,文学走进的仅仅是这样的生活,必然没有任何个性、厚度和内涵可言。果真如此,人类的文学就真的成为全球一体化的文学。当文学以全球化的方式呈现为“世界型文学”,各民族文学还有没有存在的合理性?与此相联系,文学的共性原则是不是文学的最高价值?
    一、民族性:文学多样化存在的方式
    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的焦虑实际上是自身生存方式的焦虑。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成为文学发展、变革的动力,也是一种危机。毫无疑问,全球化更强调共性和同一性,在这一趋势的推动和影响下,文学的多种可能越来越简化为一种可能。当通行的文学观念、文学词汇和语言范式、文学叙事方式、文学文本及其文学规范成为各民族文学的共同特征时,给人们的感受只能是文学大一统的表象,不一定是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尽管全球化统筹着生活领域的各种存在,但文学的存在方式不可能只是一个面孔、一个秉性,它必须与人类生活的多样性相适应,表现出多样化,否则,文学的发展潜存着萎缩的可能。无论从生态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世界都是一个多样化的构成。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富有个性、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存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各种大小不等的生态圈。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单质的物种是不存在的。人类文化更是这样。因此,单一化不是文学的未来,而是文学的末日。当全球化的力量不断地归并着文学的多样性,保护和培植多样性就成为文学当下的重大使命。
    文学的多样性具体体现为世界各民族具有独特民族个性的文学,这与全球一体化的扩张存在着矛盾。民族性是人类不同种群存在的标记,从本质上反映着人类存在的不同特质。人类作为一种物种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从哲学上说,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特殊就无所谓一般,人类的共性特征是依存于不同民族的个性之中的。培植个性即是彰显共性,强调共性必须充实和丰富个性。这种辩证关系不是全球化的主要逻辑。全球化的主要目标在于削平各民族的个性,达到统一化、一体化。当然,一体化只是一种趋势和过程,在相对的意义上,完全、纯粹的一体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强劲的一体化势头已经对世界各民族文化进行了一场普遍的“洗劫”,其中的一些个性化质素被强行掠去,留下来的基本上是一种大路货。在人类文化史上,曾经有外族的入侵特别是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导致的民族文化的改变、灭亡。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物质和文化混合力量强制的“类殖民化”,而且早期的殖民统治导致的是某些民族文化的改变,全球化导致的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大面积变质,这是一种更严重的后果。扭转这种危机的最重要的办法就是以其之道还治其身,在文化的生长、发展中有效地培植、丰富民族性,以民族性的生长阻止全球化的泛滥。在民族学的意义上,任何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显示着独特性和丰富性,这些鲜活个体的蔚为大观与全球化的扁平文化的盛行出现对峙,才有可能不断改变文化发展的格局。
    文学的民族性成为抗拒文学(文化)一体化,实现多样化的重要方式。“在特殊意义上,地域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生活的存在是对全球化语境下逐渐渗透的强势文化的抗拒”[2]。民族性所指并不仅仅是保持民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指保持民族的独立,承续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也包括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反省民族文化,重新思考政治、历史、制度与人的关系等[3]。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体现着民族的价值精神,也是民族生存历史的集中体现。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民族的发展不仅仅是种族的存在,还包括价值精神的延续和弘扬,价值立场丧失了,民族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当全球化大众文化的浪潮袭来,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断被销蚀,必须筑起坚固的堤坝,保护民族文化和精神价值不被淹没和沉沦,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吸取现代文化精神,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寻求民族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文学的民族性不是一种抽象的概括,也不是完全的理论阐述,而是一种具象的、活生生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原态的表达。在具体形态和类型上主要表现为民族(国家)叙事、乡村叙事、次缘城市(外省)叙事,因为民族、乡村、外省是文化真正的载体。首先,民族国家是构成世界格局的最大单位,也是迄今为止各民族生存、权利生成、精神寄托的基本空间。尽管全球化力求统筹各民族国家,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主权并没有被彻底解除,民族生活的独立性、完整性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因此,表现一种与世俗流行有区别的、类似于民族风情的独特的民族风貌是完全可能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民族国家的意义在于确立公民的身份、生存的权利,赋予人拥有丰富、完整的生活内容,并可能形成复杂的体系,以至固化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学走进民族生活不是被飘浮的全球化表象遮蔽,而应该是真切地进入民族生活的现实情景,表现一个民族独特的完整的生活内容,深刻地反映一个民族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图谱。其次,乡村或村落是人类的起源之地,且自成生产生活单元,乡村生活方式、乡村文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较强的稳定性,不会轻易被改变。另外,全球化淹没和清洗最强烈的区域是信息流动交汇地带和现代人们生活的中心地带,乡村散落在偏远地区,流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容易侵入,乡村民风、习俗、生活定式能够得以较好保存和延续。所以,原生态的民族生活在乡村,原汁原味、最纯朴的文化在乡村,文学所承载的乡村故事自然充满纯粹的民族性。再次,次缘城市(外省)较之于大都市、中心城市、沿海城市的全球化水平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中心城市已经与世界接轨呈现出大都市化,而远离中心城市的中小城市是一种“外省”的存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更多地混合着民族化的因素,因此,外省叙事也具有丰富的民族性特质。
    民族(国家)、乡村、次缘城市(外省)叙事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它的价值。很多时候,包括作家在内的现代人容易被裹挟着大量时尚信息的现代生活所包围或俘虏,以为这就是人类真实的生活,其实这是一种基础浅薄、缺乏根基的生活。因为它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缺少深厚、密切的联系,实践证明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容易烟消云散。真正民族性的文化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是经过时间淘洗的民族生存智慧的精华。保护和弘扬这种民族性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当下在世界范围对民族性生活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政治和文化领域,譬如民族主义对民族、国家以及语言、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同,是对不同民族历史和现状的充分肯定,有利于维护民族的独立,有助于各民族在全球化过程中争取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能够引导文学贴近民族性生活,完成对民族性生活的全方位抒写。但民族性并不意味着排他性,民族主义理论中包含着某种极端的思维,在肯定本民族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的同时,排斥其他民族的存在。后殖民理论认识到了现代性对民族生活的挤压,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横行世界,严重压抑欠发达民族的文化,主张清除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回归民族文化的主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