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高玉.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现代性[J].东方丛刊,1998:58-65. [2]饶芃子.中国文艺批评现代性转型的起点——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及其他[J].文艺研究,1996(1):58-61. [3]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2070. [4]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70. [6]王嘉.拾遗记[M].萧绮录,齐治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1. [7]孔尚任.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61-262. [8]金圣叹.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第三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250. [9]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85. [10]钱中文.曲折与巨变——百年文学理论回顾[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6):45. [11]GIDDENS A.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0:2. [12]张辉.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1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4]罗钢.历史与形而上学的歧途——王国维与常州词派之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9-52. [1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71. [16]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刘勰,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18. (责任编辑:admin) |